。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
复作。再根据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良愈。
\x【加减白通汤】\x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一两) 官桂(去皮)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 草豆蔻(面裹煨) 人参 白术(各半两)
上八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五茎。煎一盏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尽
。温服。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所发。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取足举之。足阳明脉所入合也。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三阴交二穴。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髓会绝骨。针经云。脑髓消。胫酸耳鸣。绝骨在外踝上辅骨下当胫中是也。髓会之处也。洁古
老人云。头热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阳辅穴。又云。 酸冷。绝骨取之。
阳辅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可灸
三七壮。针入五分。由是副帅疾愈。以医道为重。待予弥浓。



<目录>卷二十二

<篇名>肝胜乘脾

属性: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宿有脾胃虚寒之证。至元辛巳闰八月初。天气阴寒。因官事劳
役。渴而饮冷。夜半自利两行。平旦召予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
腹中微痛。气短而不思饮食。予思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土。木来克土
。故青色见于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挟木势。制火凌脾。故色青见于舌也。难经有云。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今脾已受肝之邪矣。洁古先师云。假令五脏胜。各刑已胜。补
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而以黄 建中汤加芍药附子主之。且芍药味酸。泻其肝木
。微泻其胜。黄 、甘草甘温。补其脾土。是重实其不胜。桂、附辛热。泻其寒水。又助阳退阴。
饴糖甘温。补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生姜、大枣、辛甘大温。生发脾胃升腾之气。行
其荣卫。又能缓其急。每服一两。根据法水煎服之。再服而愈。
\x【黄 建中汤】\x(劳倦门内有。不录于方中倍芍药。量虚实加附子)



<目录>卷二十二

<篇名>风痰治验

属性:参政杨公七旬有二。宿有风疾。于至元戊辰春。忽病头旅眼黑。目不见物。心神烦乱。兀兀欲
吐、复不吐。心中如懊 之状。头偏痛。微肿而赤色。腮颊亦赤色。足 冷。命予治之。予料之。
此少壮之时。喜饮酒。久积湿热于内。风痰内作。上热下寒。是阳不得交通。痞之象也。经云。治热
以寒。虽良工不敢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远近。治有轻重。参政今年高气弱。上焦虽盛
。岂敢用寒凉之剂。损其脾胃。经云。热则疾之。又
云。高巅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棱针约二十余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少顷。头目便觉
清利。诸证悉减。遂处方云。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谓之定风草。此草独不
为风所摇。故以为君。头偏痛者、乃少阳也。非柴胡、黄芩酒制不能治。黄连苦寒酒炒。以治上热
。又为因用。故以为臣。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能治风痰。茯
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服之数服。邪气平。生气复而安矣。
\x【天麻半夏汤】\x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
天麻 半夏(各一钱) 橘皮(去白) 柴胡(各七分)
黄芩(酒制炒) 甘草 白茯苓(去皮) 前胡(各五分)
黄连(三分。去须)
上九味 咀。都为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忌酒面生冷物。



<目录>卷二十二

<篇名>明年春参政除怀孟路总管以古风一阕见赠云

属性:书生暮年私自怜。百病交遘无由痊。自知元气不扶老。肝木任纵心火燃。上炎下走不相制。一
身坐受阴阳偏。一月十五疾一作。一作数日情惘然。心抨抨兮如危弦。头蒙蒙兮如风船。去年卧病
几半载。两耳但觉鸣秋蝉。罗君赴召来幽燕。与我似有前生缘。药投凉冷恐伤气。聊以砭石加诸巅
。二十余刺若风过。但见郁气上突霏白烟。胸怀洒落头目爽。压坌一灌清冷渊。东垣老人医中仙。
得君门下为单传。振枯起怯入生脉。倒生回死居十全。方今草野无遗肾。姓名已达玉阶前。病黎报君为一赋。欲使思邈
相周旋。青囊秘法不可惜。要令衰朽终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