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83-卫生宝鉴-第101页

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五两半)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入淡竹叶。生姜各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渣。入粳米百余粒。再 煎。候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阴证(此是阴极发热)
属性: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逆汤加葱白。(方见前)○或白通加猪胆汁 汤。(方见前)○或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或无忧散。上四方选而用之。
\x【人参三白汤加竹茹】\x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二两)
竹茹(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x【三因无忧散】\x 以天南星为末。入腊月黄牛胆中。缚令紧。悬于当风避日处。候干为末。用人参半两。煎汤七分 盏。调末二钱。乘热服之。迟少时。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入辰砂细末亦可。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阳证属性:寒邪在半表半里。舌胎白滑或黄胎。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舌上 或白或黑。不滑而涩。治用白虎汤加人参。(方见前)
经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又曰。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阴证属性:手足冷。舌胎黑。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谵语属性:(此是语言谵妄错乱也)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阳证属性:胃实不大便。谵语。治用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方并见前)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发热恶寒。至夜谵言。此为热入血室。(血室者。素问所谓女子胞。即 产肠也。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阴证属性: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郑声属性:(此是语言郑重。如说此一语。又复再说。声气无力。句不连续也)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阳证属性:身微热。脉微弱而郑声者。治用人参三白汤。(方见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阴证属性:身凉。手足或冷而郑声者。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呃逆属性:(仲景所谓哕。盖脐下气逆。冲上退场门作声。素问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阳证属性:不虚不实而呃逆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或用橘皮竹茹汤。或用丁香柿蒂汤加人参。
\x【活人书橘皮竹茹汤】\x 橘皮(一斤) 青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x【丁香柿蒂汤加人参】\x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 人参(各等分)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身热。脉虽数而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方见前)○或用八物汤加竹茹。或用丁 香柿蒂汤加人参。(方见前)
\x【八物汤加竹茹】\x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竹茹 白芍药(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阴证属性: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者。治用四逆汤加人参。(方见前)○如病后无他证。独见呃逆者。治 用人参三白汤加当归。
人参 白术 茯苓 芍药 当归(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阳证属性: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 山栀子(十四枚)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陈至二升。纳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
泽泻 白术 猪苓 赤茯苓(各一两半)
官桂(一两) 茵陈(三两)
上锉。水煎。温服。
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柏皮(二两) 茵陈(六两)
上锉。水煎。温服。
<目录>补遗\外感伤寒等证<篇名>阴证属性: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
茵陈(六两)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 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
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迟细而发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