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困急来告。予思
内经。有云。饮发于中。 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
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重一两半服之
。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本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
羌活苦辛。透关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主。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
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胜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
能去皮肤腠理间湿。故以为臣。夫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甘草
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剂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
茵陈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
平。淡以
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x【当归拈痛汤】\x治湿热为病。肢体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于胫。肿痛不可忍。
甘草(炙) 茵陈蒿(酒炒) 酒黄芩 羌活(各半两)
防风 知母(酒洗) 猪苓(去皮) 泽泻
当归身(各三钱) 苦参(酒洗) 升麻 黄芩(炒)
人参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待少时。
美膳压之。



<目录>卷二十二

<篇名>病有远近治有缓急

属性:征南元帅不 吉歹。辛酉八月初三戌时生。年七旬。丙辰春东征。南回至楚丘。诸路迎迓。多
献酒醴。因而过饮。遂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咽嗌肿痛。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稠
粘。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使来命予。诊得脉浮数。按之
沉细而弦。即谓中书粘公曰。仲景言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
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总帅今胃气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虽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犹可少
待。公曰。何谓也。答曰。内经云。疮发于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迟则塞咽。塞咽则气不通。气
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翘、
黍粘、酒制黄芩。升麻。防风等分。 咀。每服约五钱。水煮清。令热漱。冷吐去之。咽之恐伤
脾胃。自利转甚。再服涎清肿散。语言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
湿。丸者、取其不即施化。则不犯其上热。至其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
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予思灵枢有云。上焦如雾。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
气也。今相公年高气弱。自利无度。致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肺。故闭塞而痛。经云。上气
不足。推而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再以异功散甘辛微温之剂。温养脾胃。加升麻、人参上升。
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中快利而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
调之。其次平之。胜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无越其制度。又
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十二

<篇名>寒治验

属性: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年六旬有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十里。时仲冬。病自利完谷
不化。脐腹冷疼。足 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尝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予诊之。脉沉细而微
。予思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
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
。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于气海。灸百
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二穴。以散
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
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
温而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
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作剂服之
。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温。调其饮食。逾十日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