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浓朴 枳实 芒硝
\x桃仁承气汤\x 治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为瘀血证。
\x四逆散\x 治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阴证则上过乎肘。下过乎膝。以此为辨也。
柴胡 芍药 甘草 枳实
\x理中汤\x 治即病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腹痛等证。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加附子。即为附子理中汤。
\x真武汤\x
茯苓 芍药 生姜 附子 白术
\x四逆汤\x
附子 干姜 甘草
\x术附汤\x
白术 甘草 附子
\x姜附汤\x
干姜 附子
\x回阳返本汤\x 此方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渴而面赤。欲坐卧泥水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
熟附 干姜 甘草 人参 五味 黄连 腊茶
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连须葱白七茎。用澄清泥浆水煎。临服须以冷水探冷。入猪胆汁人尿各一
匙服。无脉者脉渐出者生。暴出者死。
\x生地黄连汤\x
生地 川芎 当归 栀子 黄连 黄芩 芍药 防风



<目录>卷之三・绛雪丹书\血症论

<篇名>附方

属性:\x阳毒升麻汤\x
升麻(半两) 当归 蜀椒 雄黄 桂枝(各一两) 每服五钱。
水一钟半。煎一盏温服。复手足取汗。得吐亦佳。
\x阴毒甘草汤\x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川椒 鳖甲(各一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服。
此二方。与伤寒论阳毒阴毒特异。故记之。是感天地疫疠非常之气。沿家传染。所谓时疫证者是也。



<目录>卷之三・绛雪丹书\血症论

<篇名>附方

属性:\x古方逍遥散\x
柴胡 薄荷 当归 芍药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神 加味者。加丹皮山栀。予以山栀屈曲下
行泄水。改用茱萸炒黄连。



<目录>卷之三・绛雪丹书\血症论

<篇名>附方

属性:\x麻黄桂枝汤\x
人参(益上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也) 麦门冬(保肺气各三分) 桂枝(辛甘发散寒气) 当归(和血
养血各五分) 麻黄(去根沫主发散寒气) 甘草(味甘发散寒气) 黄 (实表益卫) 白芍药(以上各
一钱) 五味子(五个安其脉气) 上以水三盏。先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盏。入余药同煎至
一盏。去渣热服。只一服而愈。不再作。



<目录>卷之四・先天要论(上)

<篇名>八味丸方

属性:\x八味丸\x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
腹疼痛。夜多溲溺等证。
熟地黄(八两用真生怀庆酒洗净浸一宿柳木甑砂锅上蒸半日晒干再蒸再晒九次为度临用捣膏) 山药(四
两) 山茱萸肉(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肉桂(一两) 附子(一两)
制附子法。附子重一两三四钱。有莲花瓣。头圆底平者佳。备童便五六碗。浸五七日。候透润。揭皮
切作四块。仍浸三四日。用粗纸数层包之。浸湿煨灰火中。取出切片。查看有白星者。仍用新瓦上炙热。至无星
为度。如急欲用。即切大片。用童便煮三四沸。热瓦上炮熟用之。
八味丸。乃张仲景所制之方也。圣惠云。能伐肾邪。皆君主之药。宜加减用。加减不根据易老亦不效。今
人有加人参者。人参乃是脾经药。到不得肾经。有加黄柏知母者。有欲减泽泻者。皆不知立方本意也。
六味加五味子名曰都气丸。述类象形之意也。
钱氏减桂附。名曰六味地黄丸。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
杨氏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名曰加减八味丸。
丹溪有三一肾气丸。独此方不可用。
仲景有金匮肾气丸。
益阴地黄丸。治目病火衰者。济阴地黄丸。治目病有火者。二方见原机启微。
易老云。八味丸治脉耗而虚。西北二方之剂也。金弱木胜。水少火亏。或脉鼓按之有力。服之亦效。
何也。答曰。诸紧为寒。火亏也。为内虚水少。为木胜金弱。故服之亦效。



<目录>卷之四・先天要论(上)

<篇名>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论

属性:(出东垣十书)
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 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王海藏韪之。愚谓八味
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余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盖兼补气也。若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
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其附子乃右命门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