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65-医碥-第77页

升而不降,水不 下而气不降,后虽 便亦不畅,其去未尽,故情状如此。)宜生料五苓散(见伤湿)加阿胶,吞加减八味丸(见虚损)。心 移热于小肠,致小便数,(大喜动心火多有之。)厘清散(见赤白浊)、四七汤(见气),
仍以辰砂妙 香散(见心痛)煎吞小菟丝子丸(见赤白浊)。大便硬,小便数者,名脾约,麻仁丸。(见大便不通。
说详《伤寒·阳明篇》。)天暖衣浓,则气上升而外泄,故多汗。天寒衣薄,则气内敛而下降,
故多尿,不在病论。
<目录>卷之三·杂症<篇名>遗尿、小便不禁属性:不知而出为遗,知而不能忍为不禁,比小便数为甚,故另为一篇。多由肺肾 虚寒,气不能摄,补中益气汤(见气)送肾气丸。(见虚损。)大抵上虚补气,下虚固脱。睡着 遗尿,大菟丝子丸(见咳嗽),猪脬炙碎煎汤下。韭子丸、六味丸(见虚损)去泽泻,加故纸四 两,益智仁、人参各三两、肉桂一两。老人尿不节,山茱萸一味最妙。产后不禁,
血气兼虚,八珍汤(见虚损)。以上皆言虚寒之证,亦有热甚神昏,尿出不知者,即 《伤寒论》所谓直视失溲也,此为死证。热甚,阳邪盛也,失溲,阴失守也,故 死。河间谓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肝经,廷孔郁结之极,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
故遗尿不禁。(肝主疏泄,郁极则泄愈甚。)后人又推展之,谓各脏腑之热,皆能令小便不禁,
皆热证也。实热者,神芎导水丸,(见肿胀。)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一服利,即止后 服。
薛立斋治因劳发热作渴,小便自遗,(肝火疏泄。)或时闭涩,(肝血虚故涩,气郁故闭也。)作 肝火血虚,阴挺不能约制,午前服补中益气汤,(见气。升散其郁。)加山茱、山药,午后 服六味丸。(见虚损。滋阴养血。)月余悉退,此虚热也。有洗手足,尿即急,不能忍者,岂 房劳伤肾,尿为火持不下,得水则阳得阴化,故尿出乎?又岂肾冷不摄,得水则益 其冷,而即出乎?然阴性迟,火性急,似当以前说为是。(大抵内水与外水相感应之理。)
<目录>卷之三·杂症<篇名>小便黄赤属性:小便白则无火,是黄赤乃有火也,黄柏、知母主之。然有实火虚火之分。如天 热多汗,或阴分枯涸,则小便短少,短少则必黄,此为虚火,不得专用寒凉。
<目录>卷之三·杂症<篇名>交肠属性:大小便易位而出也,(粪出前窍,尿出后窍。)乃藏气乖乱所致。或因醉饱,或因大怒,
气乱于中,肠胃失职,不循输化之常道故也。法当宣吐以开提其气,(如走错路者,仍令 回至原处,则不再误也。)使阑门清利,得复司泌别之职,则愈矣。吐后宜 五苓散(见伤湿)、木 香调气散(见中气)各一钱,加阿胶末一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加木香 少许,汤送下。此皆除湿热之剂。盖气乱由于郁,(不郁则顺道而行,何乱之有?惟郁极暴伸,
势必肆行横决,不循常道。)气郁则为湿热也。嗜酒者血必瘀,湿热所伤也,四物(见血)加海金 砂、木香、槟榔、木通、桃仁。姜宜人二便俱从前阴出,以为交肠,用五苓。喻嘉 言曰∶非也。交肠乃暴病,骤然而气乱于中。此证乃久病,以渐而血枯于内,先由 脾不摄血,下行有若崩漏,胞门子户之血渐亡,转吸大肠之血亦尽,又转吸胃中之 血亦尽,下脱之血始无源而止。血尽则气孤而无偶,为拳为块,奔迫散乱,水谷舍 故趋新,水道辟为谷道,江汉两渠,并归一路,与交肠易位而出不同,安可用五 苓再劫其阴。其说甚辨,录之。夏子益奇疾方,治妇人因产病交肠,用旧 头,
烧灰酒服,仍间服五苓散分利之。如无 头,旧纱帽可代,以受头气日久,取阳气 上冲之义,(即用吐升提意,故又治血崩。)取漆能行败血也。
<目录>卷之三·杂症<篇名>关格属性:关格之说不一,而各有理。经谓寸口(即手寸关尺之总名)主中,(寸口本肺脉,属脏,以候内。)
人迎(在结喉旁,乃胃脉,属腑,以候外)主外,两者相应,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 口微大,曰平人。(说见四诊。)人迎一盛,(大于气口一倍也。下仿此。)病在 足少阳,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阳。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三盛,病在足阳明,三 盛而躁,病在手阳明。四盛,且大且数,(数即躁也。)名曰溢阳,(阳盛而溢。)为外格。
(拒饮食 不得入。)寸口脉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厥阴。二盛,病在足少阴,二 盛而躁,病在手少阴。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四盛,且大且 数,名曰溢阴,为内关,(溲溺不通。)皆死不治。人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
与之短期。(按此皆以躁数为言,是主热立论,乃举隅之词。观其又一条云∶必审按寒热,
以验脏腑之病,可知 此证有寒有热矣。)又谓五脏不和,则七窍(耳目口鼻)不通,(气不通矣。)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不和则气留而阳盛矣。气太盛,则阴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