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65-医碥-第109页

而病发,故日寒而夜息。阴虚而阳邪陷于阴分,(此证颇多。)则气行阴二十五度而 病发,故夜热而昼凉,(观疟疾或日发或夜发可见矣。)此正虚挟邪之候也。其有昼夜俱热甚者,
为重阳无阴;昼夜俱寒甚者,为重阴无阳,昼寒夜热者,乃阴阳交错也。其有久病 虚弱,无分昼夜,作止不时者,以正气不能主持,而阴阳相乘,胜复无常也。若壮 实人初病见此,又为邪正相攻,不时扰动之故。观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初 无定期,可见矣。
<目录>卷之五·四诊\问证<篇名>问证见先后属性:先泻后痢,为脾传肾,先痢后泻,为肾传脾之类。
<目录>卷之五·四诊\问证<篇名>问七情属性: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伤肝,以悲胜之。肝火乘心,则动而惊。心气虚则悲,
实则喜笑不休,喜伤心,以恐胜之。脾为思,思伤脾,以怒胜之。肺为忧,忧伤肺,
以喜胜之。肾为恐,恐伤肾,以思胜之。怒则气上,(又云气逆。)喜则气缓,悲则 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目录>卷之五·四诊\切脉<篇名>脉之部位属性:脉者,血气经隧合而成名者也。非血则不充,非气则不行,非经隧则散漫而不 就轨。以经隧乃脉之道路,犹水之有渠。人身无处非血,无处非气,如地无处非水,
而必注于江河,乃有其流动可见,故诊脉必于经隧也。人身血脉流行之路,大者为 经,小者为络,经如正河,络如支河,但有其外见之处,即皆可诊。
《内经》分三部九候。(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当颔厌之分,足少阳胆经脉气所行。)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即和 之分,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行。)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即地仓、大迎之分,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行。)以候口齿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也,(即寸口,肺经脉气所行。)以候肺。
中部人,手少阴也,(即神门,心经脉气所行。)以候心。
中部地,手阳明也,(即合谷,大肠经脉气所行。)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天,足厥阴也,(气冲下三寸,五里之动脉,肝经脉气所行。卧而取之,女子取大冲,
在足大指本 节后二寸陷中。)以候肝。
下部人,足太阴也,(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动脉,沉取乃得之,脾经脉气所行也。若 候胃气者,当取 足跗上之冲阳。)以候脾胃之气。
下部地,足少阴也,(即太溪,肾经脉气所行。)以候肾。
按上部以候头,则下部以候足可知。以本脏之经脉候本脏,则亦以本腑之经脉 候本腑可知。古人多以互文见意,当善会之。再按脏腑经脉共十二,以止九候,故 遗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足太阳膀胱三经,不知当诊何处。又胃经之人迎与寸 口并诊,而不列九候之中,皆不可晓,此后人之所弃而不讲也。
<目录>卷之五·四诊\切脉<篇名>《内经》诊寸口属性:(寸口即气口,内分寸、关、尺三部,解见下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即尺部)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尺部所主脏腑,
其于身之两旁,则当季胁。盖肝候于关而主胁,则肾候于尺,当主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外,
谓浮也。)里以 候腹。(里,谓沉也。下文内外仿此。)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中,即关部也。)左(左关)外 以候肝,内以 候膈,(胸之下、腹之上为膈。)右(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言附中部之上而居上,即寸部 也。)右(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即心包,在两乳 间,谓之 气海。按心、肺、肝、肾,脏也,反候于外,胸中、膻中、膈、腹,包里此藏者也,反候于内,恐 传写之误,当以 胃外脾内例之,易其位为是。)前(寸也)以候前,(前,身面。)后(尺也)以候后,(后,身背。此 分候身之面、背,
下文分候身之上、下,皆就躯体言,与上文分候脏腑对讲。)上竟上者,(竟,尽也。)胸喉中事 也,(头面可推。)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足中事也。(言寸不独候胸,尺不独候腹也。)
按《内经》谓脉皆伏行于分肉之间,深不可见,所常见者皆络脉。惟手太 阴肺经脉外见于寸口,此其独诊寸口之故也。后人宗此,皆惟寸口是求。而古之诊 分三部九候者,不复讲矣。
所谓寸口者,合寸关尺而为名者也。何谓寸关尺?曰∶自手肘中横纹,至鱼际 横绞,得一尺一寸,所取诊者,止长一寸九分,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肘中 横纹九寸,古人于此一寸九分,分为三部。下部在一尺之内,故名为尺;上部在一 寸之内,故名为寸;中部为上下交界之处,阴阳出入之所,故名之曰关也。寸口又 名气口,何也?以此为肺经肺,肺为气主,故曰气口,又曰脉口。问∶人身有脏有 腑,此独候五脏,而六腑止候胃,何也?曰∶《内经》原以人迎候阳,以气口候阴,
腑阳脏阴,此五脏所以候于气口也。而兼候胃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