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61-医灯续焰-第51页

痿。故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又曰∶阳明者,五脏六 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 督脉。(腰脊不举,似兼督脉证。)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前白淫似带脉不引证。)故足痿不 用也。又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 时月受,则病已矣。前岐伯论痿之感受传变,可谓尽矣,而终复归之阳明者,何哉?
盖阳明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此不言水谷而言五脏六腑之海,不言血而言经脉之 海,见脏腑经脉,无非二者为之源。一润宗筋为阳,一灌溪谷为阴。总宗筋而会于 气街,推阳明为之长者。气街乃阳明正脉,亦有尊水谷之义。督脉直行,带脉横围,
阳明冲脉,皆属带而络督。阳明虚,则不能荣养宗筋,而带脉亦无力收引,故足痿 不用也。是知束骨利机关者,必藉乎宗筋,而宗筋又藉阳明之荣润,故治痿者独取 阳明也。然必兼视各脏之荥俞,宜补宜通;受病之时月,或衰或盛,而后逆顺可和,
虚实可调,病良已矣。此岐伯答帝治痿之针法也。其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 濡者,以微应皮毛,缓应肌肉,涩应血脉,紧应筋膜,细濡应骨髓耳。
<目录>卷十\痿病脉证第六十七<篇名>附方属性:\x虎潜丸\x(见第五十一)
\x补阴丸\x 黄柏 知母(俱盐酒拌炒) 熟地黄 败龟版(酥炙,各四两) 白芍药(煨) 陈皮 牛膝(酒浸,各二 两) 虎胫骨(酥炙) 锁阳(酒浸、酥炙) 当归(酒洗,各一两半) 冬月加干姜五钱半。
上为末,酒煮羯羊肉为丸,盐汤下。
\x四物汤\x(见第二十一)
\x三因加减四斤丸\x 治肾、肝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 不任地,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不生力气,诸虚不足。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天麻 木瓜(干)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五味子(酒 浸) 熟地黄 菟丝子(酒浸、另研,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米饮任下。一方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x东垣神效黄 汤\x 黄 (二钱) 人参(去芦) 白芍药 炙甘草(各一钱) 蔓荆子(锉二分) 陈皮(去白,五分)
水一盏八分,煎一盏,去滓,临卧稍热服。如小便淋涩,加泽泻五分。如有大 便热证,加黄柏,酒炒四次,三分。麻木不仁,虽有热,不用黄柏,再加黄 一 钱。如眼缩小,去芍药。忌酒、醋、湿面、大料物、葱、韭、蒜及淡渗、生冷、
硬物。麻木重甚者,加芍药一钱。
\x钱氏泻黄散\x(见第四十九)
\x仲景炙甘草汤\x(见第三十三)
\x黑地黄丸\x(见第五十一)
\x知柏八味丸\x(见第五十四)
\x加味逍遥散\x(见第五十一)
\x胃苓汤\x(见第十七)
\x仲景防己黄 汤\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 (去芦,一两一分)
上锉。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 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
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x东垣参术汤\x 治气虚颤掉。
人参 白术 黄 (各二钱)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附子(甚者加。童便制,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x六味丸\x(见第十六)
<目录>卷十<篇名>痹病脉证第六十八属性: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痹之一证,无如《素问》痹论之精且详矣。其言邪客之多少,传变之浅深,证 状之虚实,腑脏之死生,荣卫形体之异,寒热阴阳之分,皆辞义显明,不可增损一字,兹录全文于下。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 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 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肾。筋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 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宜当归汤、紫苏子汤之类。)心痹者,脉 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宜茯神汤之类。)肝痹者,夜 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