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去瓤、麸
炒) 麻黄(去节根) 陈皮(去白,各六两) 桔梗(去芦,十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
干姜(各四两) 苍术(泔浸、去皮,二十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加茱萸。妇人调经催产,加艾醋。



<目录>卷四

<篇名>伤寒脉证第三十八

属性: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观此,则知伤寒虽是阴寒之邪,袭人生气中,正气与之抗拒,郁蒸
成热,亦理势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脉浮。郁蒸成热,故脉洪。热病得此阳脉,
知正气不陷缩而能鼓发,胜邪必矣,故喜焉。若沉微涩小,是皆阴类。证阳脉阴,
表病见里。证与脉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后,邪解正复。此时脉躁盛者,
亦应宁静。身体自然凉和。设脉仍躁而热加甚,是正气已衰,邪气更进,必难乎其
为生矣。即《素问》评热论所谓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
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者是也。(一派阳邪,阴不能复。若与阳交,并为一而不分,是阴已绝亡,
故死。)阳病见阴者,见阴脉也,即上文所云热病而得沉微涩小之类。言证与脉反,故亦危殆。
阴病见阳者,见阳脉也。亦似与证相反,惟伤寒则不然。伤寒自表入里,从阳之阴,
刻刻侵传,层层渐入。今阴病得阳脉,是转寒凛而变温和,起深沉而出浮浅。死阴
忽作生阳,病虽困笃,自当无害。故仲景云∶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尺为阴,尺脉上不至关,是阴已绝于下。寸为阳,寸脉下不至关,是阳已竭于上。
《脉经》曰∶阳生于寸,动于尺。阴生于尺,动于寸。言阴阳互相生动。今两不至关,
是阴阳离异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非此之谓欤!代脉止
歇者,乃藏真不能接续,其倾危可立见也。散脉无根者,谓脉外散而不敛,内无根
蒂之候。若形见损伤,必难医治。仲景平脉篇云∶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
其形损故也。其义谓咳逆属肺,散脉属心。肺金心火,火刑其金,故主死。形刑二义俱通,姑两存之。



<目录>卷四

<篇名>饮食劳倦第三十九

属性: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饮食有节,五内受益,何言伤乎?伤则过于饮食,甚至停蓄不消,而气口急滑
之脉见矣。急则不运不输,滑则有水有物,胃中停滞。而急滑应于气口者,以气口
正在右关脾胃之前故也。(宜推之运之,如东垣枳术导滞丸、丹溪保和丸、洁古枳术丸、曲 枳术
丸、东垣葛花解醒汤之类。)动而生阳,身固不宜久逸。东垣先生论升阳益胃汤方后云∶小役形体,使
胃气与药,得以转运升发,此即动而生阳之义。又上古天真论云∶不妄作劳,皆不
言不劳。但令小役,不令过役,并不妄劳耳。若烦扰而过于劳,外则体倦,内则脾
伤。盖脾土合肌肉而主四肢。配阳明胃腑,受纳水谷,酝酿精微,以灌溉四脏,为
人身阳气生化之源。过劳则肢体转旋,四肢举动。阳气张乱,无往非脾气之应,则
无往非脾气之伤矣。脾脉反大弱者,气张则大,气耗则弱也。(宜补中益气汤之类。)



<目录>卷四\饮食劳倦第三十九

<篇名>附方

属性:\x枳术导滞丸\x(东垣)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不安。
黄芩 茯苓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泽泻(一钱)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
五钱) 大黄(煨,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白汤下五十丸。
\x丹溪保和丸\x(见第十七)
\x洁古枳术丸\x(见第十七)
\x曲 枳术丸\x(见第二十)
\x东垣葛花解醒汤\x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颤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青皮(去瓤,三钱)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去皮) 白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
(炒) 泽泻 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
之,岂可恃此酗饮成病,自损元气。惟病酒者思之。
\x东垣补中益气汤\x 治劳役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