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汗后则里虚矣,况汗乃心液,
心液耗则心虚,心虚故悸。(宜炙甘草汤、黄 建中汤之类。)诸悸者,未必皆脉代。今脉代者,
正指汗后之悸,以汗为心液,脉为心之合耳。女胎十月而产,腑脏各输真气,资次
培养。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之。足厥阴者,肝也。二月足少阳脉养之。足少阳者,
胆也。三月,手厥阴脉养之。手厥阴者,心胞络也。四月,手少阳脉养之。手少阳
者,三焦也。五月,足太阴脉养之。足太阴者,脾也。六月,足阳明脉养之。足阳
明者,胃也。七月,手太阴脉养之。手太阴者,肺也。八月,手阳明脉养之。手阳
明者,大肠也。九月,足少阴脉养之。足少阴者,肾也。十月,足太阳脉养之。足
太阳者,膀胱也。是以诸经脉各养三十日也。若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
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堕矣。十二经中,独心与小肠不养胎者何欤?夫心为牡脏,
小肠为之腑,主生血而合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有孕则经血不通,许学士所谓妊娠闭经隧以养胎者是也。平人气象论又曰∶妇人手
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历观经论、是知胎以血为体,而始终十月,皆赖乎心,自不当
在轮养中又分次第矣。三月之时,心包络养胎。《灵枢》经脉篇云∶心包主脉,若分气
及胎,脉必虚代。在五脏生成篇又云∶心合脉。盖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脏故耳。



<目录>卷四\代脉主病第三十三

<篇名>附方

属性:\x黄 建中汤\x(见第二十一)
\x仲景小青龙汤\x(见第十六)
\x仲景炙甘草汤\x 《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
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圣济经》曰∶津耗散为枯。五脏痿弱,营卫涸流,
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目录>卷四

<篇名>脉病顺逆第三十四

属性: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有是病,则有是脉,如影之随形也。与病相宜则顺,不相宜则逆。逆之与顺,何从
区别,是又在阴阳耳。如表病见表脉、里病见里脉、实病见实脉、虚病见虚脉、阳病见阳
脉、阴病见阴脉之类,皆顺而相宜者也。反此则逆。逆顺一分,而病之吉凶,从可推矣。



<目录>卷四

<篇名>中风脉证第三十五

属性: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性空疏,中之于表,浮缓是其宜也。(宜千金小续命汤,轻则仲景桂枝汤加减用之。)急强而
实,略无柔和,邪气太甚,正气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带有物象,非浮缓比,此
则中痰之如中风者。(宜二陈汤、防风、竹沥、生姜之类。甚则探吐。)若沉而迟,则不在表而在里,
亦非中风,名曰中风,七情之所为也。(宜和剂四七汤、易简星香汤、苏合香丸之类。)尸厥亦类中
风,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其脉沉滑者,沉为里,滑为邪。邪入于里,与血气相并。
邪入正虚,搏入脏腑。入脏则邪干神舍,气陷从阴,故身冷。脏不受邪,仅入于腑,
气出从阳,故身温。即《金匮要略》所谓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
出,为入腑即愈者是也。(宜苏合香丸、仲景备急丸、本事胜金丸、千金返魂汤之类,并万氏灸百会法。)



<目录>卷四\中风脉证第三十五

<篇名>附方

属性:\x金匮千金小续命汤\x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
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风(两半)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前服。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心烦多热者,加犀角屑半两。
骨节间烦痛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骨节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闷小便涩
者,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一合煎。脏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