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而始。或不 得其平,则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荣卫涩滞,清浊不分,而生诸病。故曰∶气会三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 。膻中者,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审 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络之脉,人之元气也,周身何处无之,是名相火用事,
主持阴阳之气,神明之府也。(出《医学发明》)
<目录>上卷<篇名>十、问诊三焦包络属性:或有难于生生子曰∶心主、包络、三焦之说,已得闻命矣,但诊法尚未详明,如子所言,动脉下行 于足经者,法当诊于下部欤?诚如是,令人之惑滋甚也。且足经肾肝之动脉,皆不上行于手,又何故取 法于手之尺部而诊肾肝耶?请再悉之。余曰∶嘻!如上所疑,是殆未知寸关尺上下阴阳之义也。夫脉之 一字,有二义焉,十二经之动脉,乃路陌之脉,非寸关尺之谓也;寸失尺之脉,乃气血之先,人之神 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动脉为诊,乃宗《内经》、《脉经》,形于上者上诊之;形 于下者下诊之,乃法象也,非为动脉之出入而言也。昔秦越人述《内经》之微旨,而取诊法于寸关尺者,
又岂无所本哉?寸关尺之部位,乃手太阴经经渠、太渊穴也,实手太阴经之动脉出入之地。古人取此以验 五脏之脉者,以肺受百脉之朝,又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以气口为五 脏主,而脉之大要会也。按《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 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 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按此,附 上,谓关也;上附上,谓寸也。寸关皆有左右手分诊,而尺独不分左右者,则两尺皆以肾为诊也明矣。《
内经》论诊法部位,前后上下如此,皆法象天地,配合阴阳,诚万古不可少易者。越人阐明《内经》之旨,
取寸关尺以诊一身脏腑上下之候,而王叔和宗之,皆本于此。心包络附近于君,当宗《脉经》心部诊之,乃 上以候上之意也。三焦亦当如《脉经》,上中下分诊之。其肾肝之动脉,虽不上行于手,而肾肝之元神,气 血之先,岂有不随胃之元气上行耶?!《玉机真脏论》曰∶“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 至于手太阴也。”故一难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其义可见。是以医者,要明天地阴阳上 下之理,以譬周身,则自然贯通,不为异论束缚。为医而不本《素》、《难》、《脉经》,而一听庸俗口耳之学,
与为儒而不讲明四书五经,惟徒剽窃时义者何异。孙思邈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斯言诚有味 哉。
<目录>上卷<篇名>十一、脉义属性:脉者,天地之元气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一身之升降浮沉,即造化生生不息之机。其不息 者,脉也。按《内经·五常政大论篇》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顾其为字,
从肉从永,其命名为陌,谓脉脉不断,长永之道也,是斡旋一身而为之纲领。彼四时之脉体,有如 弦、钩、毛、石之谓者,无非迹阴阳浮沉升降消长而取义耳。至其营运之妙,有起伏隐见,可验于 一呼一吸之间。仲景曰∶“呼吸者,脉之头也。”是以有呼吸则有脉,无呼吸,则脉息气绝而物化 矣。此其天人一致之理,四时流行之机,微妙不易名状,必潜会默契,庶可得其真体。刘守真释名 为幕,余以为未然。《尔雅》谓膜,幕也;幕络一体也,非谓脉也。膜则有形,而脉则以神运,无形者 也。观天何言哉,四时行,百物生,可见矣。故见此者谓之知道,悟此者谓之知脉,脉何容易言哉。(
上释脉义。)
<目录>上卷<篇名>十二、问十二支土多十二经火多之义属性:有以十二支问于生生子曰∶十二支属水火木金者 各二,土属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万物生于土,而归于土,土本四维,寄旺于四季之末,故土有四 也。土也者,在人以脾胃应之;四肢属脾,四肢犹四维也。脏腑皆藉脾胃以为养,犹万物皆藉于土也 。又问∶人之十二经,金木水土各二而已,火独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有令德之君,必有调元赞化 之臣,然后纲维立,教化行,而成无为之治。假令君非相以赞密勿,何能帅百执事,恪恭厥职。三焦 、包络,亦犹是也。包络有护持之功,三焦有承宣节制之效,何以见?盖荣卫出于三焦,而所以营于 中,卫于外,大气搏于胸中以行呼吸,使脏腑各司其职,而四肢百骸奠安者,孰非相火斡旋之功哉!
古人以药譬兵,以身譬国,良以此夫。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信然。
<目录>上卷<篇名>十三、问手心主属性:或有问于生生子曰∶《灵兰秘典篇》问十二经贵贱相使,何独遗手心主也?生生子曰∶无所遗也,
以膻中该言尔。“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枢·胀论篇》曰∶“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 者,心主之宫城 也。”《素问·遗篇》曰∶膻中在胸两乳间,为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