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98页

热,故此汤中用 苓、半、大黄为佐也。
【集注】
方有执曰: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上抟于膈,所以烦也。惊伤心,心藏 神而居膈,正虚邪胜所以不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 血涩不利,故变为沉滞而重甚也。
程知曰:下而心烦腹满,治以栀、朴,为邪入腹也。下而胸满烦惊,治以龙、牡,为 邪入心也。因火劫而致烦惊,治以桂枝龙牡,挽心阳之外越也。因下而致烦惊,治以 柴胡龙骨牡蛎,解心阳之内塞也。大、小陷胸,以高下缓急别之;诸泻心汤,以寒热 虚实辨之。半、苓治痰,芩、连降逆,栀、豉涌虚烦,参、附回阳虚,下后大法,备 于斯矣。
喻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
其患已及于神明,于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璐曰:此系少阳之里证,诸家注作心经病误也。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
九日过经,下之尚且邪气内犯,胃土受伤,胆木失荣,痰聚膈上,有如是之变,故主 以小柴胡和解内外,逐饮通津,加龙骨、牡蛎,以镇肝胆之惊也。
<目录>卷二\辨坏病脉证并治篇<篇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属性:柴胡四两 半夏(洗)二合 龙骨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茯 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擘)二枚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
【方解】
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 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 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按】
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注】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 ,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 ,阴茎疼也。
【集注】
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
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 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 ,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
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
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
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集注】
喻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 ,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 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
以重虚其虚故也。
@@@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注】
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 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 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 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 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栗而振也。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根据,若发其汗,阳从外脱,故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 。凡遇当汗证,盒饭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
@@@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注】
咽喉干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戒。人虽有可汗之证,亦不可发 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咽喉干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 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 血也。
@@@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