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545页

(去白,一两)
茴香(炒) 缩砂仁(炒,各五钱)
甘草(炙,四钱) 姜炭(二钱五分)
 共研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白滚水调下。
【方歌】匀气散因外寒侵,阴囊肿痛汗淋淋,桔梗陈皮甘草炙,
茴香姜炭缩砂仁。
又方:白牵牛散 组成:白牵牛(半生,半熟) 甘草(炙)
橘红 白术(土炒)
桑白皮 木通(各一钱)
 水煎服。
【方歌】白牵牛散草橘红,白术桑白皮木通,阴囊相兼四肢肿,
能逐膀胱热结壅。
又方:五苓散 组成:白术(土炒) 赤茯苓(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各一钱)
桂心(五分)
 水煎服。
【方歌】五苓白术桂心加,赤茯苓除心火邪,猪苓泽泻能分利,
调和脏腑效堪夸。
又方:立消散 组成:赤小豆 风化硝 赤芍 枳壳(麸炒)
商陆(俱不宜见火,晒干,共研为末,各五钱)
 用侧枯叶煎汤,候冷调敷肿处。
【方歌】立消阴囊肿痛注,因受风寒湿热毒,赤小豆与风化硝,
芍枳同研加商陆。
又方:导赤汤(见口部口糜)
<目录>外科卷下\婴儿部<篇名>脱肛属性:【方歌】小儿脱肛肺虚源,补中益气汤居先,肿硬作痛除积热,
脏毒翻肛脏连丸。
【注】此证由小儿气虚,肛脱于外,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白 芍、煨姜主之。如肿硬疼痛者,有湿热在内,当用清热 除湿之剂以清之。若生脏毒,肛门翻出者,以脏连丸为 主。外治以五倍子、老葱头、朴硝煎汤洗之。肿用坎宫 锭子涂之,俱效。
方剂: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脏连丸(见臀部痔疮门)
坎宫锭子(见肿疡门)
<目录>外科卷下\婴儿部<篇名>肛门作痒属性:【方歌】肛门作痒系虫伤,下唇必生小白疮,九味芦荟丸与服,
外撒铜绿共雄黄。
【注】此证系小儿肛门作痒,由虫蚀也。视其下唇内,必生小 白疮;或耳之前后,结小核如串珠者是也。书曰:下唇 有疮,虫蚀其肛,宜用芦荟丸服之。外用雄黄、铜绿等 分为末,撒之即效。
方剂:芦荟丸(见齿部牙衄)
<目录>外科卷下\婴儿部<篇名>遗毒属性:【方歌】遗毒禀受结胎先,无皮身赤未易痊,肌肤红点次斑烂,
染受尚可禀毒难。
【注】此证系先天遗毒于胞胎,有禀受、染受之分。禀受者由 父母先患杨梅,而后结胎元,婴儿生后,则周身色赤无 皮,毒攻九窍,以致烂斑,患此难愈,百无一生。染受 者,乃先结胎元,父母后患杨梅,毒气传于胎中,婴儿 既生,则头上坑凹,肌肤先出红点,次发烂斑,甚者毒 攻口角、眼眶、耳鼻,及前阴、谷道破烂。初宜人中黄 细末三五分,土茯苓煎汤调稠,日用二三服。肿用太乙 紫金锭散水磨涂之。破烂者用黄柏蜜炙为末撒之,干用 香油调搽。投药应效者,后服二黄散,十中可保三四。
若毒延遍身,日夜多啼,不吃乳食者,属毒甚气微,终 难救治。
方剂:二黄散 组成:胡黄连 山慈茹(各二钱)
甘草(生,一钱五分) 牛黄(七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蜜汤调服。
【方歌】二黄散治遗毒方,胡连甘草共牛黄,山慈菇研为细末,
每服三分加蜜汤。
又方: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
<目录>外科卷下\婴儿部<篇名>痘里夹瘿属性:【方歌】痘里夹瘿生颈项,形如桃李瓜枣状,证兼身热多渴烦,
痰气凝结致此恙。
【注】此证结于颈项,或生耳后腋下,形如桃李枣瓜,身热烦 渴,由痰气凝结所致。痘初起即发瘿者,治宜托里、消 痰、解毒,如木通、桔梗、生地、甘草、蝉蜕、芍药、
荆芥等药,缺一不可;若芩连等药,及耗烁之剂,俱不 可用。若痘发在三四日而作瘿者,则毒随痘泄,毒随痘 灌,自可挽全而无害,宜服三消散。倘斯时红肿,将脓 一溃,则元气泄,而痘浆必不能充灌;乘未溃时,急用 黄耆卫元汤补之。若痘至七八日,灌浆时而发瘿者,冲 和饮子主之。若痘疮苔蜡色而作瘿者,宜消毒兼保元气 ;溃后宜生肌玉红膏贴之。
方剂:三消散 组成:当归 赤芍 天花粉 甘草 牛蒡子(炒,研) 白茯苓 生地黄 红花 蝉蜕(去足、翅) 木通 半夏(制,各八分)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六分服。
【方歌】三消痘发三四日,痰凝结瘿须当治,归芍天花甘蒡苓,
生地红蝉通夏制。
又方:黄耆卫元汤 组成:黄耆 人参 当归 桔梗 红花 甘草(炙)
白芍(酒炒) 防风(各一钱)
 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黄耆卫元瘿肿起,已溃未溃急补之,人参归桔红花草,
防风芍药服无时。
又方:冲和饮子 组成:麦门冬(去心) 人参 桔梗 当归 黄耆 柴胡 白芍(酒炒) 白茯苓 天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