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中阳也, 生用则力更锐, 不加甘草则势更猛, 是
方比四逆为峻, 救其相离, 故当急也. 先汗后下, 于法虽顺, 若病不
解,厥悸仍然, 骤增昼夜烦躁, 似乎阴盛格阳, 而实肾上凌心, 皆因
水不安其位, 挟阴邪而上乘, 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 用茯苓君四逆
,抑阴以伐水. 人参佐四逆, 生气而益阳. 参, 苓君子也, 兼调以甘
草,比四逆为缓, 阴阳不急, 故当缓也. 一去甘草, 一加参, 苓, 而
缓急自别, 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附子汤

属性: 治少阴病, 身痛手足寒, 骨节痛, 口中和, 背恶寒,
脉沉者.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
两 芍药三两, ,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注】少阴为寒水之脏, 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 所以少阴一经最多
死证. 方中君附子二枚者, 取其力之锐, 且以重其任也. 生用者, 一
以壮少火之阳, 一以散中外之寒, 则恶寒自止, 身痛自除, 手足自温
矣; 所以固生气之原, 令五脏六腑有本, 十二经脉有根, 脉自不沉,
骨节可和矣. 更佐白术以培土, 芍药以平木, 茯苓以伐水. 水伐火自
旺,旺则阴翳消, 木平土益安, 安则水有制, 制则生化. 此万全之术
,其畏而不敢用, 束手待毙者, 曷可胜计耶!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四逆汤

属性: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 ( 炙 )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
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
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 主治少阴中外皆寒, 四肢厥逆也. 君以炙草之甘
温,温养阳气. 臣以姜, 附之辛温, 助阳胜寒. 甘草得姜, 附, 鼓肾
阳温中寒, 有水中暖土之功. 姜附得甘草, 通关节走四肢, 有逐阴回
阳之力. 肾阳鼓寒, 阴消则阳气外达, 而脉升手足温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通脉四逆汤

属性: 治少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
绝,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痢止脉
不出者. 厥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主之.
干姜三两 强人可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
大者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其
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
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 去芍药, 加桔梗一两. 痢止脉不出者, 加人
参二两.
【注】论中扶阳抑阴之剂: 中寒阳微不能外达, 主以四逆. 中外俱寒
,阳气虚甚, 主以附子. 阴盛于下, 格阳于上, 主以白通.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主以通脉. 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 附子温补阳气
者也, 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 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 今脉微
欲绝, 里寒外热, 是肾中阴盛, 格阳于外, 故主之也. 倍干姜加甘草
佐附子, 易名通脉四逆汤者, 以其能大壮元阳, 主持中外, 共招外热
反之于内. 盖此时生气已离, 亡在俄顷, 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 岂能
疾呼外阳耶? 故易以干姜. 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 恐涣漫之余,
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 所谓有制之师也. 若面赤者, 加葱以通格
上之阳. 腹痛者, 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 呕逆者, 加生姜以止呕. 咽
痛者, 加桔梗以利咽. 痢止脉不出气少者, 俱倍人参, 以生元气而复
脉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白通汤

属性: 治少阴病, 下痢脉微者, 与白通汤. 痢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 脉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再服.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