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逆. 甘草之甘平
,佐桂枝和内而拒外. 饮入于胃, 行气于元府, 输精于皮毛, 斯毛脉
合精, 溱溱汗出, 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 痛止喘平, 寒热顿解. 不
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 其不用姜, 枣者, 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 碍麻
黄之迅升, 大枣之性泥滞于膈, 碍杏仁之速降, 此欲急于直达, 稍缓
则不迅, 横散则不升矣. 然则为纯阳之剂, 过于发散, 如单刀直入之
将,用之若当, 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可一而不可再, 如
汗后不解, 盒饭以桂枝代之. 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 若不温覆取汗, 则不峻也. 世谓麻黄专能
发表, 不治他病. 不知此汤合桂枝汤, 名麻桂各半汤, 用以和太阳留
连未尽之寒热. 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 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用以解
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 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 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以散太阴肺之邪. 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 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
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 『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 『千金方』
以此方桂枝易桂, 皆名还魂汤, 用以治邪在太阴, 猝中暴厥, 口噤气
绝,下咽奏效. 而皆不温覆取汗. 是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 而温覆与
不温覆. 此仲景用方之心法, 岂常人所能得而窥耶!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 治太阳风寒两伤, 营卫同病. 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
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 二证俱不出汗而烦躁者, 用此两解发汗
.虽有是证, 若脉微弱, 自汗出者, 不可服之, 服必亡阳.
麻黄 ( 去节 ) 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 ( 去皮, 尖 ) 四十个 甘草
(炙 ) 二两 生姜 (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石膏 ( 碎
,绵裹 ) 如鸡子大, 右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
沫,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汗. 汗出多者, 温粉
扑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汗多亡伤, 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何以知风寒两伤, 营卫同病? 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 中风
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 名大青龙汤者, 取龙兴云雨之义也. 治风不外
乎桂枝, 治寒不外乎麻黄, 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 故为兼风寒中伤
者主之也. 二证俱无汗, 故减芍药, 不欲其收也. 二证俱烦躁, 故加
石膏以解其热也. 设无烦躁, 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 仲景
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 则知麻黄证之发热, 热全在表; 大青龙证
之烦躁, 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 以其辛能解肌热, 寒能清
胃火, 甘能生津液, 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 粗工疑而畏之, 当
用不用, 必致热结阳明, 斑黄狂胃, 纷然变出矣. 观此则可知石膏乃
中风伤寒之要药, 得麻, 桂而有青龙之名, 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 汗出多者, 温粉扑之. 一服得汗, 停其后服, 盖戒人即
当汗之证, 亦不可过汗也. 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 是欲其不
大发汗也; 麻黄汤中用桂枝者, 恐其过汗无制也. 若不慎守其法, 汗
多亡阳, 变生诸逆, 表遂空虚而不任风, 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 治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痢,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及杂病肤胀, 水肿证,
用此发汗而利水.
麻黄 ( 去节 ) 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 ( 炙 ) 三两 
干姜二两 半夏 ( 洗 ) 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右八味, 以水
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
一升. 若渴者, 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 ( 炮
)一枚.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 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者, 去麻黄
加杏仁 ( 去皮, 尖 ) 半升. 若微痢者, 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 ( 熬
令赤色 ).
【按】「加荛花如鸡子, 熬令赤色」, 此必传写之讹. 盖本草荛花即
芫花类也, 用之攻水, 其力甚峻, 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 岂有治停
饮之微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