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 则生气绝矣, 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 右食左风, 右为气口, 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 寸, 关, 尺脉三分 分之. 今日关脉一分, 乃关上之一分也. 左关一分名人迎, 肝胆脉也 .肝胆主风, 故人迎紧盛, 主乎伤风. 右关一分名气口, 脾胃脉也. 脾胃主食, 故气口紧盛, 主乎伤食. 此创自叔和, 试之于诊, 每多不 应, 然为后世所宗, 不得不姑存其说. 观『内经』以足阳明胃经, 颈 上之动脉为人迎 , 手太阴肺经高骨之动脉为气口, 足知其谬矣. 7.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竟下竟, 左右推寻. 【注】浮者, 轻下指于皮脉间所得之脉也. 沉者, 重下指于筋骨间所 得之脉也. 中者, 不轻不重, 下指于饥肉间所得之脉也. 上者, 两寸 也: 竟者, 即『内经』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者, 两尺也; 竟者 , 即『内经』下竟下者, 少腹, 腰, 股, 胫, 足中事也, 左右者, 左 右手脉也. 此七诊者, 乃推寻取脉之法也, 非谓『内经』独大, 独小 , 独寒, 独热, 独迟, 独疾, 独陷下七诊之脉也. 8.男左大顺, 女右大宜, 男尺恒虚, 女尺恒实. 【注】天道阳盛于左, 地道阴盛于右. 故男左女右, 脉大为顺宜也. 天之阳在南, 阴在北, 地之阳在北, 阴在南, 阳道常饶, 阴道常亏. 故男寸恒实, 尺恒虚, 女寸恒虚, 尺恒实也. 9.又有三部, 曰天地人, 部各有三, 九候名焉. 额颊耳前, 寸口岐 锐, 下足三阴, 肝肾脾胃. 【注】此遵『内经』三部九候,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之诊法也. 三部, 谓上, 中, 下也. 曰天, 地, 人, 谓上, 中, 下三部, 有天, 地, 人之名也. 部各有三, 九候名焉, 谓三部各有天, 地, 人, 三而三之, 合为九候之名也. 额, 颊, 耳前, 谓两额, 两颊, 耳前也. 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 当颌厌之分, 足少阳脉气所行, 以候头角者也.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 即地仓, 人迎之分, 足阳明脉气所行, 以候口齿者也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 即和??之分, 手少阳脉气所行, 以候耳目者 也. 寸口岐锐, 谓寸口岐骨锐骨也. 中部天, 乃掌后经渠之次, 寸口 之动脉, 手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肺者也. 中部地, 乃手大指次指岐骨 间, 合谷之动脉, 手阳明脉气所行, 以候胸中者也. 中部人, 乃掌后 锐骨下神门之动脉, 手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心者也. 下足三阴, 谓五 里, 太溪, 箕门, 肝, 肾, 脾, 胃也. 下部天, 乃气冲下三寸, 五里 之动脉, 足厥阴脉气所行, 以候肝者也. 下部地, 乃内踝后跟骨傍, 太溪之动脉, 足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肾者也. 下部人, 乃鱼腹上越筋 间, 箕门之动脉, 足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脾胃者也. 10. 寸口大会, 五十合经. 不满其动, 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 止还不 能. 短死岁内, 期定难生. 【注】寸口动脉, 五十一止, 合于经常不病之脉也. 若四十动一止, 一脏无气, 主四岁死. 三十动一止, 二脏无气, 主三岁死. 二十动一 止, 三脏无气, 主二岁死. 十动一止, 四脏无气, 主一岁死. 不满十 动一止, 五脏无气, 若更乍数乍疏, 止而不能即还, 则可期短死, 一 岁之内, 必难生也. 11.五脏本脉, 各有所管, 心浮大散, 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 肾沉滑 软, 从容而和, 脾中迟缓. 【注】上言五脏各有所管之本脉, 必皆不大不小, 从容而和, 始为五 脏不病之脉也. 12.四时平脉, 缓而和匀 , 春弦夏洪, 秋毛冬沉. 【注】此言四时各有应见之平脉, 必皆不疾不徐, 缓而和匀, 始为四 时不病之脉也. 13.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 【注】外因六气 -- -- 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 脉必洪大紧 数, 胘长滑实而太过矣. 内因七情 -- --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 惊之伤, 脉必虚微细弱, 短涩濡芤而不及矣. 14.饮食劳倦, 诊在右关, 有力为实, 无力虚看. 【注】凡病外不因六气, 内不因七情, 为不内外因, 内伤饮食劳倦也 .饮食伤胃, 劳倦伤脾, 故诊在右关. 饮食伤形为有余, 故右关脉有 力. 劳倦伤气为不足, 故右关脉无力也. 三因百病之脉, 不论阴, 阳 ,浮, 沉, 迟, 数, 滑, 涩, 大, 小, 凡有力皆为实, 无力皆为虚. 经曰: 诸阳脉按之不鼓, 诸阴脉按之鼓甚. 此之谓欤! 15. 凡诊病脉, 平旦为准, 虚静宁神, 调息细审. 【注】经曰: 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