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两 大黄 ( 酒浸 ) 二两 甘遂 ( 面裹煨 ) 一两
 大戟 ( 面裹煨 ) 一两 芫花 ( 醋炒 ) 一两 青皮 ( 炒 ) 一两
 橘红一两 木香五钱 槟榔五钱 轻粉一钱, 右为末, 水丸, 每服
五分, 五更白滚水下, 大便痢三次为度. 若一二次不通痢, 次日仍服
.或六分七分 , 渐加至一钱, 若服后大便痢四, 五次, 或形气不支,
则减其服, 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 二, 三日服一次, 以愈为度. 甚者
忌盐酱百日.
【注】葶苈大枣汤, 苏葶定喘丸, 舟车神佑丸, 三方皆治肿胀之剂.
然葶苈大枣汤, 治水停胸中, 肺满喘急不得卧, 皮肤浮肿, 中满不急
者,故独用葶苈之苦, 先泻肺中之水气, 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 苏葶
定喘丸, 即前方加苏子以降气, 气降则水降, 气降则输水之上源, 水
降则开水之下流也. 舟车神佑丸, 治水停诸里, 上攻喘咳难卧, 下蓄
小便不利, 外薄作肿, 中停胀急者, 故备举甘遂, 大戟, 芫花, 牵牛
,大黄, 直攻水之巢穴 , 使从大, 小二便而出, 佐青皮, 陈皮, 木
香以行气, 便气行则水行 , 肿胀两消, 其尤峻厉之处, 又在稍加轻
粉,使诸攻水行气之药, 迅烈莫当, 无微不入, 无穷不达. 用之若当
,功效神奇, 百发百中. 然非形实或邪盛者, 不可轻试, 苟徒利其有
却病之能, 消而旋肿, 用者慎之!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实脾饮

属性: 治身重懒食, 肢体浮肿, 口中不渴, 二便不实.
白术 ( 土炒 )  茯苓 甘草 ( 炙 )  厚朴 ( 姜炒 )  大腹子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附子 干姜 加姜枣煎服. 气虚者加人参.
【注】脾胃虚, 则土不能制水, 水妄行肌表, 故身重浮肿. 用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 则中寒不能化水, 水
停肠胃, 故懒食不渴, 二便不实. 用姜, 附, 草果, 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 茯苓, 厚朴, 木香, 木瓜者, 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
也,土者水之防也, 气行则水行, 土实则水治, 故名曰实脾也. 然此
方导水利气之力有余, 阴水寒胜而气不虚者, 固所宜也. 若气少声微
,则必以理中汤加附子, 数倍茯苓以君之, 温补元气以行水, 为万当
也.
【按】苓桂术甘汤, 实脾饮, 肾气丸, 皆治阳虚水气之证. 苓桂术甘
汤,治上焦阳虚不能输布, 水留于上,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故用苓
,桂, 术, 甘之品, 扶阳通气输水道也. 实脾饮, 治中焦阳虚不能蒸
化,水渍于中, 外泛作肿, 二便通利, 故用姜, 附, 苓, 术之剂, 培
土温中, 胜寒湿也. 肾气丸, 治下焦阳虚, 不能行水, 小便不利, 肢
体浮肿, 喘急腹胀, 故用桂, 附, 地, 苓之辈, 温而补之, 以行水也
.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清脾饮

属性: 治痰积成疟, 无表里证者.
青皮 厚朴 草果 半夏 柴胡 白术 甘草 茯苓 黄芩水煎服.
【注】疟为少阳病, 兼太阳表者, 麻桂各半汤汗之; 兼阳明里者, 大
柴胡汤下之; 若不兼表里 , 或已汗, 下而仍作者, 当从少阳和解法
也.是方以小柴胡, 四君二汤合剂, 清少阳而顾及于脾, 故名曰清脾
也.减人参者, 以气不虚也, 加草果, 厚朴气味俱厚之品, 取以输胃
之积, 加青皮, 佐茯苓, 半夏, 用以破痰之原. 先哲云: 无痰不成疟
,无积不成疟, 此汤是也. 若夫气虚者仍加人参, 气实者更加槟榔,
热多者加石膏, 汗多者加桂枝, 自当临病斟酌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芍药汤

属性: 治滞下赤白, 便脓血, 后重窘痛.
芍药二两 当归五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钱 槟榔三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三钱每服半两 , 水煎服. 痢不减, 加大黄.
【注】滞下起于夏秋, 非外因湿暑, 即内因生冷, 湿蒸热郁酿成. 初
起腑病, 久则传脏, 腑病易治, 脏病难治. 腑者何? 病在大肠则从金
化,故其色白; 病在小肠则从火化, 故其色赤. 所以赤痢多噤口, 以
小肠近胃, 秽气易于上攻, 而为呕逆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