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逐之法, 非汗即下, 故古人治疫之方, 以下为主, 以汗次之, 是为
病寻出路也. 此二方, 一以治冬疫, 一以治春疫. 冬疫多寒, 春疫多
热.多寒者宜水解散, 方中用麻, 桂, 芍, 草发营卫之汗, 大黄, 黄
芩泻疫毒之邪. 多热者宜救苦丹, 方中用皂角开窍而发表, 大黄泻火
而攻里, 使毒亦从汗下而出也. 二方审而用之, 治疫之大法可类推矣
.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天水散

属性: 一名益元散 一名六一散 治夏时中暑, 热伤元气, 内
外俱热, 无气以动, 烦渴欲饮, 肠胃枯涸者. 又能催生下乳, 积聚水
蓄,里急后重, 暴注下迫者宜之.
桂府滑石 ( 水飞 ) 六两 甘草一两 辰砂三钱, 右为细末, 新汲水
一碗, 调服三钱.
【集注】柯琴曰: 元气虚而不支者死, 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 今热伤
元气, 无气以动, 斯时用参, 耆以补气, 则邪愈甚; 用芩, 连以清热
,则气更伤. 惟善攻热者, 不使败人元气; 善补虚者, 不使助人邪气
,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 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 行西方清肃之令
,秉秋金坚重之形, 寒能胜热, 甘不伤脾, 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
,异于石膏之凝滞, 能上清水源, 下通水道, 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
而泄. 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 调和内外, 止渴生津, 用以为佐, 保
元气而泻虚火, 则五脏自和矣. 然心为五脏主, 暑热扰中, 神明不安
,必得朱砂以镇之, 则神气可以遽复; 凉水以滋之, 则邪热可以急除
,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 至于热痢初起, 里急后重者宜之, 以滑可
去着也. 催生下孔, 积聚蓄水等证, 同乎此义, 故兼治之. 是方也,
益气而不助邪, 逐邪而不伤气, 不负益元之名, 宜与白虎, 生脉三方
鼎足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香薷饮

属性: 治暑热乘凉饮冷, 阳气为阴邪所遏, 头痛发热, 恶寒烦
躁,口渴腹满, 吐泻者.
香薷 厚朴 ( 姜汁炒 )  白扁豆 ( 炒 ) 水煎浸, 冷服.
【集注】叶仲坚曰: 饮与汤稍有别, 服有定数者名汤, 时时不拘者名
饮.饮因渴而设, 用之于温暑则最宜者也. 然胃恶燥, 脾恶湿, 多饮
伤脾, 反致下痢. 治之之法, 心下有水气者发汗, 腹中有水气者利小
便.然与其有水患而治之, 曷若先选其能汗, 能利者用之. 香薷芳香
辛温, 能发越阳气, 有彻上彻下之功, 故治暑者君之, 以解表利小便
.佐厚朴以除湿, 扁豆以和中, 合而用之为饮, 饮入于胃, 热去而湿
不留, 内外之暑悉除矣. 若心烦口渴者, 去扁豆加黄连, 名黄连香薷
饮;加茯苓, 甘草, 名五物; 加木瓜, 参, 耆, 橘, 术, 名十味. 随
证加减, 尽香薷之用也. 然劳倦内伤, 必用清暑益气, 内热大渴, 必
用人参白虎, 若用香薷, 是重虚其表, 而反济其内热矣. 香薷乃夏月
解表之药, 如冬月之麻黄, 气虚者尤不可服, 今人不知暑伤元气, 概
用以代茶, 是开门揖盗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黄连解毒汤

属性: 治一切阳热火盛, 面赤口干, 狂燥心烦, 错语不眠,
大热干呕, 吐血衄血, 及下后而便不实, 热仍不已者.
黄连 栀子各等分 黄柏 黄芩水煎服.
【集注】汪昂曰: 寒极曰阴毒, 热极曰阳毒. 是方名曰黄连解毒, 是
君以黄连直解心经火毒也. 黄芩泻肺经火毒, 黄柏泻肾经火毒, 栀子
通泻三焦火毒, 使诸火毒从膀胱出. 若大便实者加大黄, 名栀子金花
汤,利大便, 是使火毒从大, 小二便而出也. 盖阳盛则阴衰, 火盛则
水衰, 故用大苦大寒之药, 抑阳而扶阴, 泻其亢甚之火, 而救其欲绝
之水也. 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按】黄连解毒汤, 白虎汤, 三黄石膏汤, 大青龙汤, 皆治表里俱热
证.然大青龙汤治表实壮热, 里热之浅在肌; 三黄石膏汤治表实壮热
,里热之深在胃. 故一以石膏佐麻, 桂 , 一以石膏佐麻, 豉, 均发
太阳之表, 解阳明之里也. 大青龙汤, 则更以杏, 草, 姜, 枣佐麻黄
,其意专发热郁之在肌也. 三黄石膏汤, 则更以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