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用白虎
汤主之者, 因热甚也. 曰汗之则谵语遗尿, 下之则额汗厥逆, 正示人
惟宜以和解立法, 不可轻于汗下也. 此方得之葛根, 白芷, 解阳明正
病之邪. 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 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 佐膏, 芩治诸
经热, 而专意在清阳明. 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 桔梗载诸药上
行三阳. 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 施于病在三阳, 以意增减, 未有不愈
者也. 若渴引饮者, 倍石膏加栝蒌根, 以清热而生津也. 若恶寒甚无
汗,减石膏, 黄芩加麻黄, 春夏重加之, 以发太阳之寒. 若有汗者,
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 无不可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热下痢,兼治痘疹初发.

属性: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 炙 ), 右四味,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此为阳明初病, 解表和里之剂, 可用以散表热, 亦
可用以治里虚, 一方而两擅其长也. 夫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
是阳明之本证. 仲景未尝立治表之方, 见阳明初起, 汗出多而恶寒者
,便用枝汤; 及无汗而恶寒者, 则用葛根汤. 证同太阳而称阳明者,
是阳明之表病自太阳传来, 故治仍同太阳也. 此方治阳明自病, 不用
麻桂者, 恐汗太过而亡津液, 反致胃燥也. 用升麻, 葛根发胃脘之阳
,以散肌肉之表热; 芍药, 甘草泻脾经之火, 以解胃腑之里热. 有汗
则发, 无汗则止, 功同桂枝, 而已远于姜, 桂, 且不须啜稀粥以助阳
也.胃实为阳明之里证, 仲景用承气三方, 然阳明初病, 往往有移热
于脾而下痢者, 『内经』所谓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也. 下痢, 正是胃
热之兆, 故太阳阳明合病, 必自下痢, 仲景用葛根汤以发两阳之表热
,即所以治里热也. 此方即仿其义, 去姜, 桂之辛热, 以升麻代麻黄
,便是阳明表剂, 而非太阳表剂矣. 葛根禀性甘凉, 可以散表实, 协
升麻以上升, 则使清阳达上而浊阴下降. 可知芍药收敛脾阴, 甘草缓
急和里, 则下痢自止; 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 以表实下痢, 而非里实
故也. 痘疹自里达表, 出于少阴而发于太阳, 初起则内外皆热, 故亦
宜于凉散耳. 若无汗加麻黄, 有汗加桂枝, 渴热加石膏, 咽痛加桔梗
,头痛合芎芷散, 头面肿合消毒饮, 有少阳证加柴, 芩, 火盛加芩 ,
连,凡邪在三阳, 以此出入, 无不利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参苏饮

属性: 治感冒风寒, 头痛发热, 憎寒咳嗽, 涕唾稠粘, 胸膈满
闷, 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 
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 右水煎, 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 以太阳主表, 故用麻, 桂二方, 发营卫
之汗也. 若感太阴则不传经, 以太阴主肺, 故用此汤外散皮毛, 内宣
肺气也. 盖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故君人参以补之. 皮毛者, 肺之合
也, 肺受风寒, 皮毛先病, 故有头痛无汗, 发热憎寒之表, 以苏叶,
葛根, 前胡为臣以散之. 肺一受邪, 胸中化浊, 故用枳, 桔, 二陈以
清之, 则咳嗽, 涕唾稠粘, 胸膈满闷之证除矣. 加木香宣诸里气. 加
姜,枣以调诸表气. 斯则表里之气和, 和则解也. 以本方去人参加川
芎,以前胡易柴胡, 名芎苏饮. 治气实有火者, 头痛甚亦加之. 喘嗽
者,加杏仁以降气, 加桑皮以泻肺. 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 治气血两
虚,及新产之后, 虚损吐血, 感冒伤风咳嗽, 最相宜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藿香正气散

属性: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 内停饮食, 头痛寒热, 或霍
乱吐泄, 或作疟疾.
藿香 桔梗 紫苏 白芷 厚朴 大腹皮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右十味, 加姜枣, 水煎, 热服.
【集注】吴琨曰: 四时不正之气, 由鼻而入, 不在表而在里, 故不用
大汗以解表, 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正里. 苏, 芷, 陈, 腹, 朴, 梗,
皆气胜者也, 故能正不正之气; 茯, 半, 甘草则甘平之品, 所以培养
中气者也. 若病在太阳, 与此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