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盏, 调末一钱, 灌之
,得吐痰涎, 即醒.
【集注】柯琴曰: 攻邪有汗, 吐, 下三法, 仲景于吐剂立栀子豉, 瓜
蒂二方, 所以导热邪之上出, 逐寒邪而外散也. 其有不因外感, 因醇
酒厚味渐积, 凝结变为顽痰, 一旦乘虚上塞咽喉, 气不得通, 忽然昏
仆,目反直视, 喉中声如牵锯, 此为痰厥. 先辈所云: 怪证多属于痰
者,此也. 非用峻药以攻之, 顽痰不能遽退, 故用生姜, 半夏之辛以
散之, 甘草之甘以涌之, 白矾之涩以敛之, 牙皂之勇以开之. 此斩关
夺门之势, 惟禀气素实而暂虚者可用, 壅塞稍疏, 续进他药, 不可多
用以伤元气. 如平素虚弱者, 又当攻补兼施, 六君子汤中加牙皂, 白
矾末以吐之, 则庶几矣. 若误作中风治之, 去生便远.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秦艽升麻汤

属性: 治风寒客胃, 口眼沸, 恶见风寒, 四肢拘急, 脉浮而紧.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 甘草 人参 芍药 葱白,
右十味, 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 王哉坤元! 为五脏之主. 木胜风淫, 则仓廪之官
受制, 脾主四肢, 故痿痹也. 口为土之外候, 眼为木之外候, 故俱病
也.升麻, 白芷皆阳明本药, 故用为直入之兵. 桂枝, 芍药和其营卫
,防风, 奏艽驱散风邪, 葱根佐风药发汗, 则无微不达, 又藉人参 ,
甘草补而和之, 则大气周流, 而邪气有不散者乎!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防风黄耆汤

属性: 治中风不能言, 脉迟而弱者.
防风 黄耆等分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夫风者, 百病之长也. 邪风之至, 急如风雨, 善治
者治皮毛, 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故用黄耆以
鼓舞正气. 黄耆得防风, 其功愈大者, 一攻一补, 相须相得之义也.
唐柳太后中风不言, 许荫宗造防风黄耆汤数十斤, 置床下蒸之, 身在
气中居, 次日便能语, 是以外气通内气, 令气行而愈也. 经曰: 五气
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耳目修明 , 声音能彰. 制此方者, 其知此义
矣.夫熏蒸之力, 尚能去病, 况服之乎! 今人治风, 惟以发散为足法
,而禁用参, 耆. 岂知目盲不能视, 口噤不能言, 皆元气不足使然耳
..谁知补气可以御风, 正胜而邪却之理邪!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信哉!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玉屏风散

属性: 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 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风 黄耆 白术等分, 右为细末, 酒调服.
【集注】柯琴曰: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故治风者, 不患无以驱之,
而患无以御之; 不畏风之不去, 而畏风之复来. 何则? 发散太过, 元
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 遍试风药以驱之, 去者自去,
来者自来. 邪气留连, 终无解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 称治风之仙药,
上清头面七窍, 内除骨节疼痹, 外解四肢挛急, 为风药中之润剂, 治
风独取此味, 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 肥腠理
而司开阖, 惟黄耆能补三焦而实卫, 为元府御风之关键, 且无汗能发
,有汗能止, 功同桂枝, 故又能除头目风热, 大风癞疾, 肠风下血,
妇人子脏风, 是补剂中之风药也. 所以防风得黄耆, 其功愈大耳. 白
术健脾胃, 温分肉, 培土即以宁风也. 夫以防风之善驱风, 得黄耆以
固表, 则外有所卫; 得白术以固里, 则内有所据. 风邪去而不复来.
此欲散风邪者, 当根据如屏, 珍如玉也. 其自汗不止者, 亦以微邪在表
,皮毛肌肉之不固耳.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黄耆五物汤

属性: 治风痱身无痛, 半身不遂, 手足无力, 不能动履者
.久久服之, 自见其功.
黄耆 ( 蜜炙 ) 六钱 白芍药 ( 酒炒 ) 三钱 桂枝 ( 嫩枝连皮 )
三钱 生姜 ( 外皮 ) 三钱 大枣 ( 去核 ) 四枚水煎服.
【注】经曰: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者, 内居营卫, 营卫衰则真气
去,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其邪气浅者, 脉偏痛. 此谓虚邪贼风之中
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