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能益火之原. 水火得其养, 则肾气复矣. 喻昌曰: 『金
匮』用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 脚气即阴气, 少腹不仁即攻
心之渐, 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 其能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
,则因过劳其肾, 阴气逆于少腹, 阻遏膀胱之气化, 小便不通利, 故
用之温养下焦, 以收肾气也. 其短气有微饮者; 饮, 亦阴类, 阻其胸
中之阳, 自致短气, 故用之引饮下出, 以安胸中也. 消渴病, 饮水一
斗,小便亦一斗, 此肾气不能摄水, 小便恣出, 源泉有立竭之势, 故
急用以逆折其水也. 夫肾水下趋之消证, 肾气不上升之渴证, 非用是
以蛰护封藏, 蒸动水气, 舍此曷从治哉! 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
药,得其旨矣. 柯琴曰: 命门之火, 乃水中之阳. 夫水体本静, 而川
流不息者, 气之动, 火之用也, 非指有形者言也. 然火少则生气, 火
壮则食气, 故火不可亢, 亦不可衰. 所云火生土者, 即肾家之少火游
行其间, 以息相吹耳. 若命门火衰, 少火几于熄矣. 欲暖脾胃之阳,
必先温命门之火, 此肾气丸纳桂, 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 意不在补
火,而在微微生火, 即生肾气也. 故不曰温肾, 而名肾气, 斯知肾以
气为主, 肾得气而土自生也. 且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则脾胃因虚寒
而致病者固痊, 即虚火不归其原者, 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崔氏加
减八味丸, 以五味之酸收, 易附子之辛热, 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 『
千金方』于八味外, 更加元参之咸寒, 以助熟地而滋肾; 加芍药之酸
寒,助丹皮以滋肝. 总之为桂附加锁钥耳. 以之壮水则有余, 以之益
火恐不足也. 『济生方』加牛膝, 车前以治水肿, 倍茯苓以辅地黄,
山药, 茱萸, 与泽, 丹, 车, 牛等列, 随证加减, 允为得法. 益阴肾
气丸于六味外加当归, 五味, 柴胡, 以治目暗不见, 化裁愈妙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资生肾气丸

属性: 治肾虚脾弱, 腰重脚肿, 小便不利, 腹胀喘急, 痰
盛,已成鼓证, 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一两 泽泻一两 干山药一两 车
前子一两 山茱萸一两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附子五钱, 右十味,
蜜和丸, 每服八十丸, 空心米饮下.
【集注】李中梓曰: 经云: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又云: 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 皆聚水也. 又曰: 肾者主水,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
水而从其类也. 肿胀之病, 诸经虽有, 无不由于肺, 肾者, 盖脾主运
行,肺主气化, 肾主五液. 凡五气所化之液, 悉属于肾; 五液所行之
气,悉属于肺; 转输二脏, 以制水生金者, 悉属于脾. 故肿胀不外此
三经也. 然其治法, 有, 内, 外, 上, 下, 虚, 实, 不可不辨也. 在
外则肿, 越婢汤, 小青龙汤证也. 在内则胀, 十枣丸, 神佑丸证也.
在上则喘, 葶苈大枣汤,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证也. 在下则小便闭,
沉香琥珀丸, 疏凿饮子证也. 此皆治实之法, 若夫虚者, 实脾饮此方
证也. 张介宾曰: 地黄, 山药, 丹皮, 以养阴中之真水. 山萸, 桂,
附,以化阴中之真气. 茯苓, 泽泻, 车前, 牛膝, 以利阴中之滞. 能
使气化于精, 即所以治肺也; 补火生土, 即所以治脾也; 壮水利窍,
即所以治肾也. 补而不滞, 利而不伐, 治虚水方, 更无有出其, 右者
.然当因此扩充, 随证加减. 若其人因大病之后, 脾气大虚而病水胀
者, 服此虽无所碍, 终不见效, 每熟计之, 脾气大伤, 诚非肾药之
所能治. 专用理中汤一两, 加茯苓一两. 命火衰者, 加附子; 两足冷
者,加肉桂; 腹胀甚者, 加厚朴. 三大剂而足胫渐消, 十余剂而腹胀
退. 凡治中年之后脾肾虚寒者, 悉用此法. 盖气虚者, 不可复行气;
肾虚者, 不可专利水. 温补即所以化气, 塞因塞用之妙, 顾在用之者
何如耳. 古法治肿, 不用补剂, 而用去水等药, 微则分利, 甚则推逐
.如五苓散, 五淋散, 五皮散, 导水茯苓汤之类, 皆所以利水也. 如
舟车神佑丸, 浚川散, 禹功散, 十枣汤之类, 皆所以逐水也. 但察其
果系实邪, 则此等治法, 仍不可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