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240页

方名清燥救肺, 大约以胃为主, 胃土为肺金之 母也. 其天冬, 知母能清金滋水, 以苦寒而不用, 至如苦寒降火之药 ,尤在所忌. 盖肺金自至于燥, 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 倘更以苦寒下 其气, 伤其胃, 其人尚有生理乎? 诚仿此增减以救肺燥变生诸证, 庶 克有济. 柯琴曰: 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 不获奏效者, 以火就燥 也.惟缪仲醇知之, 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 喻昌宗其旨 ,集诸润剂, 而制清燥救肺汤, 用意深, 取药当, 无遗蕴矣. 【按】经云: 损其肺者益其气. 肺主诸气故也. 然火与元气不两立, 故用人参, 甘草甘温而补气, 气壮火自消, 是用少火生气之法也. 若 夫火燥膹郁于肺, 非佐甘寒多液之品, 不足以滋肺燥, 而肺气反为壮 火所食, 益助其燥矣. 故佐以石膏, 麦冬, 桑叶, 阿胶, 胡麻仁辈, 使清肃令行, 而壮火亦从气化也. 经曰: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降之 .故又佐以杏仁, 枇杷叶之苦以降气. 气降火亦降, 而制节有权; 气 行则不郁, 诸痿, 喘, 呕自除矣. 要知诸膹郁, 则肺气必大虚, 若泥 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 郁必不开, 而火愈炽, 皮聚毛落, 喘咳 不休而死矣. 此名之救肺, 凉而能补之谓也. 若谓实火可泻, 而久服 芩,连, 苦从火化, 亡可立待耳.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麦门冬汤属性: 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气者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 枚 , 右六味 ,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夜 一服. 【集注】喻昌曰: 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 虚火上炎, 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 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 徒知与火热相争, 弗知补正气以生津液, 不惟无益而反害之矣.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 无 胃气则死. 胃气者, 肺之母气也. 本草有知母之名, 谓肺藉其清凉, 知清凉为肺之母也. 又有贝母之名, 谓肺藉其豁痰, 豁痰为肺之母也 .然屡施于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之证, 而屡不应者, 名不称矣. 孰知 仲景妙法, 于麦冬, 人参, 甘草, 大枣, 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 ,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 以开胃行津而润肺, 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 顾其利咽下气, 非半夏之功, 实善用半夏之功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人参清肺汤属性: 治肺胃虚寒, 咳嗽喘急, 坐卧不安. 并治久年劳嗽 ,吐血腥臭. 人参 阿胶 骨皮 知母 乌梅 粟壳 炙草 杏仁 桑皮各等分加 枣子, 煎服.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人参定喘汤 属性:人参 麻黄 阿胶 五味 粟谷 甘草 半夏麴各一钱 桑皮二钱生 姜三片, 水煎服.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人参泻肺汤属性: 治肺经积热上喘, 胸膈胀满痰多, 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 栱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桑皮 大黄  桔梗水煎服. 【集注】王又原曰: 经云: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又肺为娇脏, 其不 堪破耗也明矣. 自肺热伤肺之说行, 曰保肺补肺, 众共哗之; 曰清肺 泻肺, 乐与和之. 岂知古人清肺, 泻肺等汤, 而必皆以人参立名, 夫 亦可晓然于肺气之不可耗, 而人参之在所必用也. 肺体清而法天, 下 济而司降令, 一切浑浊不得上干者, 皆胸中之气健运行而不息也. 若 肺气稍弛, 则降下失令, 浑浊之气遂逆上行, 此为咳嗽为喘急, 肺叶 胀举, 胸膈紧痛, 移热大肠, 大便艰涩, 种种显有余之象, 实种种为 不足之征. 故不问内伤外感, 为热为寒, 要以人参保定肺气为主. 或 佐骨皮, 知母, 阿胶滋之, 鸟梅, 五味, 罂粟壳敛之, 半夏??, 生姜 降之, 杏仁, 桑皮, 枳壳, 桔梗利之, 栀子, 黄芩, 连翘凉之, 麻黄 ,薄荷发之, 大黄下之, 总恃人参之大力, 握枢而运, 已入之邪易出 ,而将来之邪无从入也. 肺邪得诸药以俱出, 而肺气不随诸药以俱出 也.然则人参亦何尝伤肺, 乃畏而不敢用耶? 又谓风寒咳嗽, 忌用五 味子; 嗽用粟壳, 止嗽如神, 切肺如刀. 然此无本之言, 不知始自何 出, 皆因不读本草, 不知药之性味功能, 以讹传讹也. 近世之医, 亦不能辨, 惟识者察之.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篇名>泻白散 属性:治肺气郁热, 咳嗽而喘, 面肿身热.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水煎服. 【集注】季楚重曰: 经云: 肺苦气上逆. 上逆则上焦郁热, 气郁生涎 ,火郁生热, 因而制节不行, 壅甚为喘满肿嗽. 白者肺之色, 泻白泻 肺气之有余也. 君以桑白皮, 质液而味辛, 液以润燥, 辛以泻肺. 臣 以地骨皮, 质轻而性寒, 轻以去实, 寒以胜热. 甘草生用泻火, 佐桑 皮,地骨皮泻诸肺实, 使今清气肃而喘嗽可平, 较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