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
服。
@@@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耆芍药桂枝苦酒
汤主之。
【注】
此承黄汗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黄汗属湿,故身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状
如风水者,谓面目浮肿也。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谓汗出粘黄也。脉自沉者,谓从
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则凄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
从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宜黄耆、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
摄荣气,荣卫调和,其病已矣。
【集注】
程林曰:汗出则元府开,入水浴则凄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
。汗出沾衣如柏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风水,但风水之脉不
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
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不同也。
尤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
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
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则黄。用黄耆、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
益阴,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



<目录>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篇名>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属性:黄耆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
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
、七日乃解者,正复而邪自退也。
【集解】
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
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
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
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
主之。
【按】
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



<目录>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篇名>桂枝加黄耆汤方

属性: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
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
,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
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按】
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
咽,状如炙肉,当微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
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
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下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
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
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苦痛,状若奔豚,
其水扬溢,则浮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
病当在后。
【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目录>卷三

<篇名>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