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 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表 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 知。
【注】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 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白 虎加人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 ,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按】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 ,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阳 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 大青龙汤矣。
【集注】
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己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 ,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为 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 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 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 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篇名>白虎加人参汤方属性:见阳明篇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
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白虎汤 证也。以其有小便不利烦渴,则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五苓散证也。况无小便不利 证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禁矣。太阳上篇,类此证者数条,唯一条水入即吐,
水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此条应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
发汗已,为太阳病已发过汗也。脉浮数,知邪仍在表也。若小便利而烦渴者,是初入 阳明胃热,白虎汤证也。今小便不利而烦渴,是太阳府病,膀胱水畜,五苓证也。故 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里均得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畜,不化津液,故用四苓 利之;浮数者,外表未除,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
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 ,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 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 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
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 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 ,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篇名>茯苓甘草汤方属性: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 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芩者,因 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
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标?太阳 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府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府表证已微,
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主表,其余四味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 少,故方中又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 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注】
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 。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 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 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 ,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 也。
【集注】
喻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