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
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
法也。
【集注】
尤怡曰:减不足言,谓虽减而不足云减,所以形其满之至也,故宜大下。所谓中满者
,泻之于内也。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注】
前条腹满,以时减、时不减别虚实;此条腹满,以痛、不痛辨有余不足也。腹满按之
不痛为虚,虚者脾虚也,可温之,则当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也。按而痛者为实
,实者胃实也,可下之,当与大承气汤。胃实者舌胎必黄,若未下者,下之黄胎自去
也。
【集注】
赵良曰:腹满亦有属实,实则非虚寒也明矣,岂概以温药治之乎?故有试之之法,在
痛与不痛之分,虚实较然矣。盖胃实必热,热蒸必舌黄,下其实热,舌黄不自已乎?
有此一辨,并虚者愈审已。
魏荔彤曰:无形之虚气作痞塞,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
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阻碍于藏府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
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
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若是胸中
寒实,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传写之□。
【注】
病者面色痿黄,若口燥而渴者,热实也;今痿黄口燥不渴,寒实也。寒实者当不下利
,若下利是寒虚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虚胃气下脱,故死也。
【集注】
程林曰:痿黄者,脾胃病也,见燥而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病人既痿黄,又兼下利
不禁,则脾气衰绝,故死。
李□曰:下利若燥而渴者为热,阳气尚存,犹为可治。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
若利不止,则阴盛阳衰,气下脱矣,故死。
@@@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注】
此承上条寒实证误以寒药下之之义也。瘦人形气虚弱,难御外邪,若绕脐痛,必有风
冷伤胃,致令谷气不行也。绕脐疼痛,虽属实邪,但因风冷则为寒实,医者当温而行
之。今反以寒药下之,其风冷之邪,若上虚则气上冲,中虚则痞结心下,理必然也。
【集注】
尤怡曰:瘦人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行,绕脐疼痛,有似里实而实为
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
,势必上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
@@@
寸口脉弦者,即□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注】
此详申首条,两l疼痛属寒之义也。寸口脉弦,即首条之弦也。□下拘急而痛,即首
条之两l疼痛也。何以知其为寒也?然必其人有阳虚啬啬恶寒之证,始为肝寒而痛也
,即有腹满,亦当温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弦,肝脉,阴也。肝脉循□里,寒主收引,故□下拘急而痛,以寒胜于内,
而阳气不行于外,故外亦啬啬而恶寒也。
@@@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注】
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前以时减辨腹满之中寒,又以恶寒辨□痛之中寒,此
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欠者,呵欠也。夫人欲睡喜欠者,阴引阳入也;睡
觉喜欠者,阳引阴出也。今中寒喜欠者,是阴盛引阳也。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阳虚
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阳气虚寒也。若发热色和
者,非为中寒也,乃为外寒所搏,虽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注】
上条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条以下利欲嚏不能嚏,而辨腹中寒也。其人
下利里气素虚也,欲嚏不能嚏,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盖喷嚏者,雷气之义也,其人
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今欲嚏而不能嚏,是阳欲出而复留,阴气盛也,故知腹
中寒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脾经受寒现证也。寒中太阴,阴寒湿盛,阳虚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
不足,故为里虚。盖阳和则嚏,而欲嚏不能,乃阴寒凝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