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45-医宗金鉴-第126页

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 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外,胃中 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 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
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壳入 于胃,脉道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而盛卫愈□,血愈多而气愈 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 也。
【集注】
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
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 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曰:□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 化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
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藏府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 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
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也。脉微而涩,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 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口难言语;卫气不足 ,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 ,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 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遗溲也。
@@@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
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欬嗽唾腥,吐痰涎 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 也。
【集注】
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
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血寒则发热,
岂有血寒发热之理乎?卫为气,气微者,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 胃气有余,自知。
【注】
此详申荣卫中焦之证也。缓以候胃,迟以候脾;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 ,能化者脾也。今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
【注】
此又详申中焦之证。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不足则脾失健运 ,有余则胃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 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 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 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