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 「虚」字,亦当是「热」字。
【注】
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
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诊 ,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也。
【集注】
王肯堂曰:人身有焮肿痛楚处,未有不自觉者,此条所言,必是内痈,故曰:蓄积有 脓也。如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 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 其阳热,否则误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为焮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藏府,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注】
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 ,痒者肌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
癞之类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
【注】
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 见濡脉,皆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荣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 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荣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 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 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
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
强直而无觉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
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 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
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
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
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
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
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 阳也。祗曰:虚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 ,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
病人脉微而涩,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 ,谓亡其血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