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属性:葛根半筋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炙)二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集解】
柯琴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未和。误下致利,病因则同。一则脉
微弱,心下痞□,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也;一则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
也。表里、虚实,当从脉辨,况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为虚,更可知也。故用理中
之辛甘温补,止下利化痞□,,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
,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权宜法也。桂枝证本脉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内盛
,邪蒸于外,故汗出也;热暴于内,火逆上冲,故为喘也;暴注下迫,故为利也。故
君清轻升发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定喘;又加甘草以
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纯,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
子汤主之。
【按】
若微恶寒者,当是汗出微恶寒方合。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无取乎加附子也

【注】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
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
冲喉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
虚,惟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若汗出微恶寒
,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者,以防亡阳之变也。
【按】
上条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下利不止,云属实热。此条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不
喘不下利,反属虚寒者何也?上条是里热蒸越之汗,故汗出不恶寒,阳实也,喘而下
利,皆为热也。此条乃表阳不固之汗,故汗出微恶寒,阳虚也,即不喘利亦为寒也。
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恐人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
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
无力辨寒热。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
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集注】
喻昌曰:此条之微恶寒,合上条观之,则脉促、胸满、喘而汗出之内,原伏有虚阳欲
脱之机。故仲景于此条,特以「微恶寒」三字发其义,可见阳虚则恶寒矣。又可见汗
不出之恶寒,即非阳虚矣。
程应旄曰:有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当辨之于有力无力,仍须辨之于
外证也。
沈明宗曰:误下扰乱阴阳之气则脉促,邪入胸膈几成结胸,但结满而未痛耳!故以桂
枝汤单提胸膈之邪,使从表解。去芍药者,恶其酸收,引邪内入故也。若脉促胸满、
而微恶寒,乃虚而Re,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然伤风
下后之恶寒,与未下之恶寒,回然有别。而汗后之恶寒,与未汗之恶寒亦殊。



<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篇名>桂枝去芍药汤方

属性:于桂枝汤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篇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
子佳。
【注】
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不恶寒者,乃邪陷于里,热在阳明,葛
根黄芩黄连汤证也。今太阳病当汗而反下之,不下利而微喘,是邪陷于胸,未入于胃
,表仍未解也。故仍用桂枝汤以解肌表,加厚朴、杏子以降逆定喘也。喘家,谓素有
喘病之人,遇中风而喘者,桂枝汤皆宜用之,加厚朴杏子为佳也。
【集注】
方有执曰:喘者,气逆于上,故呼吸不顺而声息不利也。微者,声息缓,不似大喘之
气急也。以表尚在,不解其表,则喘不可定,故用桂枝解表,加厚朴利气,杏仁下气
,所以为定喘之要药。
喻昌曰:此风邪误下作喘治法之大要。其寒邪误下作喘,当用麻黄、杏仁、石膏、甘
草,即此可推。又曰: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
程应旌曰:喘之一证,有表有里,不可不辨。下后汗出而喘,其喘必盛,属里热壅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