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624页

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洁古云∶身温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 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洁古云∶吐泻身热而渴,小便少者,
五苓散主之。身热而呕者,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
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洁古云∶身凉吐泻不渴者,则 知为寒,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能散。谓之本伤风,医者乱攻 之,因脾气积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 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痢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痢久不瘥者,则脾虚生风 而成慢惊矣。
〔海〕吐泻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减半,生姜煎服。
〔钱〕玉露散(方见上。)
\x和中散\x 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干葛 黄 (炙) 白扁豆(炒) 藿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海藏云∶和中散,四君 子汤加减法。)
〔丹〕小儿周岁吐乳腹泻。
滑石( ,二钱) 白术(炒,三钱) 干葛(一钱) 陈皮(炙,三分)
上为粗末,煎饮之。
吐泻身热,泻黄多渴,钱氏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兼益黄散,相间服;在春冬用白术散、
大青膏,亦相间服。
〔丹〕万安膏(方见吐门。)
〔海〕吐利,四肢胀满,脑门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药等分,煎服。
钱氏益黄散。(方见小儿大法条。)
〔世〕\x和胃丸\x 治吐泻不止,欲生慢惊。
丁香 白术(各一两) 半夏(五钱) 藿香 蝎尾(各一钱)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如小豆大。三岁儿三十丸,姜汤下。
〔阎〕理中丸治吐利不歇,米谷不化,手足厥冷。(方见伤寒。)
\x金液丹\x 治吐利日久,脾胃虚损,手足厥冷,精神昏塞,多睡露睛,口鼻气凉,欲成慢惊风。又治大人 阳虚阴盛,身冷脉微,自汗吐利,小便不禁。
舶上硫黄(十两,先飞,拣去砂石,杵研为末。用砂盒子盛令八分满,水和赤石脂盐泥固封,晒干。
露地先埋一水罐盛水满,坐盒子在上,又以泥固济讫。常以三斤火养三日三夜足,加顶火一斤, 成冷取药)
上以柳木槌乳钵,研为末,每服二钱,生姜米饮调下,多服取效。大人药末一两,蒸饼一两,水浸,去水,
饼和丸桐子大,晒干,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米饮空心下。
阎氏云∶吐泻虚极,当速生胃气,宜与理中丸。并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惟多服乃效。俟胃气 已生,手足渐热,然犹螈 ,即减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兼用异功散、
羌活膏、温白丸、钩藤饮子之类,仍频与粥,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沈存中论金液丹,
见小儿吐利剧,气已绝,服之得活者数人,须多服方验。
〔钱〕\x豆蔻散\x 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舶上硫黄(一钱) 滑石(五分) 丁香 豆蔻(各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豆蔻散治虚寒而渴。(方见本条) 白术散治虚热而渴。(方见下吐条。)
吐泻身温,泻黄白,似渴,钱氏作寒热杂合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冬春用益 黄散、大青膏相间服之。
〔钱〕\x异功散\x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一方加木香。)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汤、补脾汤加 减法也。)
\x温中丸\x 治小儿泻白,胃寒故也,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饮食,霍乱吐泻。
人参 白术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无时。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
胃虚热治法,钱氏白术散、和中散是也。胃实热治法,钱氏玉露散、河间益元散是也。
\x半粟散\x 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等疾,及治寒痰。
半夏(汤浸,切,焙,一两) 陈粟米(陈粳米亦得,用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