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562页

疼者,四物加苍术、牛膝、陈皮、
生甘草,作汤。又用苍莎丸加苍耳、酒芍药为丸,就煎前药、吞下。
上丹溪治血枯大法。
〔垣〕经闭不行有三,补前人之阙。妇人脾胃久虚,形体羸弱,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或病中消 胃热,善食渐瘦,津液不生。夫经者,血脉津液所化,津液既绝,为热所烁,肌肉渐瘦,时见渴燥,血海枯竭,
病名曰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此症或经适行而有子,子亦不安,为胎病者有 矣。(此中焦胃热结也。)
或心包脉洪数,躁作时见,大便秘涩,小便虽清不利,而经水闭绝不行,此乃血海干枯。宜调血脉,
除包络中火邪,而经自行矣。(此下焦胞脉热结也。)
或因劳心,心火上行,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包脉者,属于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来。宜安心补血泻火,经自行矣。(此上焦心肝肺热结也。)
裴泽之夫人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又加喘嗽,医者率以蛤蚧、桂附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阴,为阳 所搏,温剂太过,故无益反害,投以凉剂,凉血和血药则行矣。已而果然。
〔洁〕女子月事不来者,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王注曰∶大肠胃热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则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则主味不化,味不 化则精不足,故其病则不能隐曲。脾土已亏,则风邪胜而气愈消也。又经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属 于心,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先服降心火之剂,后服《局方》中五补丸,后 以卫生汤治脾养血也。
〔《局》〕\x五补丸\x 补诸虚,安五脏,坚骨髓,养精神。
熟地 人参 牛膝(酒浸,去芦,焙干) 白茯苓 地骨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下,空心服。
\x卫生汤\x 当归 白芍药(各二两) 黄 (三两) 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空心。如虚者,加人参一两。
上东垣、洁古治血枯之法,皆主于补血泻火也。补血者,四物之类。泻火者,东垣分上中下,故火在中 则善食消渴,治以调胃承气之类;火在下则大小秘涩,治以玉烛之类,玉烛者,四物与调胃承气等分也;
火在上则得于劳心,治以芩、连及三和之类,三和者,四物、凉膈、当归等分也。洁古先服降心火之剂者,
盖亦芩、连、三和、玉烛之类,后服五补、卫生者,亦补气之剂也。
〔《素》〕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 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 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乌 骨、一 茹,二味并合之,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腹中论 王注云∶乌 鱼骨主血闭, 茹 主散恶血,雀卵主血痿,鲍鱼主瘀血。河间《宣明论方》乌 骨、 茹各等分,雀卵不拘数,和丸小 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煎鲍鱼汤下,食后日三服,压以美膳。)
上岐伯河间治血枯之法。
〔《脉》〕问曰∶妇人病下利而经水反断者,何也?师曰∶但当止利,经自当下,勿怪。所以利 不止而血断者,但下利亡津液,故经断。利止,津液复,经当自下。问曰∶妇人病经水断一二月,而反经 来,今脉反微涩,何也?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故令妨经。利止,月经当自下,此非躯也。妇人血 下,咽干而不渴,其经必断。此荣不足,本自有微寒,故不引饮。渴而引饮者,津液得通,荣卫自和,
其经必复下。
〔仲〕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 坚。在上呕吐涎沫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病在 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 腰脊,下根气冲,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 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
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丹〕经候过期不行,杜牛膝捣汁大半钟,以玄胡末一钱,香附末、枳壳末各半钱,早调服。
〔《大》〕\x万病丸\x 治经事不来,绕脐痛。
干漆(杵碎,炒烟尽) 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干,一两)
上为末,以生地黄汁一升,入二味药末银器内,慢火熬可丸,即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空心,
米饮或温酒下。
疗月水不利,脐下憋逆,气胀满,欲呕,不得睡。(憋,伴列切,急也。)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