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554页

自退。
〔云〕小儿伤寒,烦热,小便赤涩,大便褐色,面赤热者,导赤散。
〔钱〕伤风兼藏∶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藏 虚见故也。
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先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阴厥有汗,
脉沉微者。若阳厥无汗,脉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气汤而加腻粉。)
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 证,大黄丸下之,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脾脏虚也。当补肺,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吐泻。(治见吐泻门。治吐泻,用益黄散、白术散;发散,用大青膏。)
〔汤〕治夹惊伤寒,热极生风,\x薄荷散\x。
薄荷叶(半两) 羌活 全蝎 麻黄(去节) 甘草(半分) 天竺黄 僵蚕 白附子(炮。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小半盏,煎至三分,加竹沥少许妙。
〔云〕小儿表伤寒,则皮肤闭而为热。盛即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根据 度,口中气热,当发之,宜大青膏。
肺盛,复有风冷,则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散风,大青 膏主之。若止伤寒,则不胸满。
肾虚则畏明,宜补肾地黄丸。(有表者,间用大青膏发散之。)
伤风,下后虚热,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小儿结热于内,口 干而渴,身黄体重者,宜白术散。
〔汤〕伤寒发渴,宜白虎汤。
〔洁〕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术散治虚渴,为下后而食少胃虚者设也;白虎汤、大黄丸治实渴,为未经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设也。
〔洁〕伤寒咳嗽吐清水,哽气长出气,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胶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热咳嗽吐 痰者,当用褊银丸。(方见咳嗽门。)
上二方治咳嗽,阿胶散治虚嗽,为哽气长出气者设也;褊银丸治实嗽,为痰盛喘满者设也。
若有表证恶风寒而嗽者,当用惺惺散、加减四君子汤、鼠粘子汤之类是也。
阴厥、阳厥。(见大法条。)
〔洁〕身大热,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
〔汤〕伤寒呕者,\x枳壳半夏汤\x。
枳壳 半夏(各半两)
上水一碗,姜十片,煎至小半碗。十岁以下作五服。
\x藿香正气散\x 治伤寒发呕。
藿香叶 浓朴(制)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 苍术(米泔浸淘,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二分,去渣温服。
〔洁〕大吐者,当下之,白饼子、珍珠丸、消积丸。(三方俱见癖门)潮热,有时胸满短气,呕吐者,
桃枝丸。(方见小儿积热门。)
上七方,治伤寒呕吐。前二方治痰饮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后四方治有里而吐。其桃枝丸 治里热而吐,余二方治表寒而吐也。
〔汤〕伤寒自汗,当补虚和阴阳,小建中汤减桂,加黄 、人参、地黄。
黄 (一两) 白芍(三两) 甘草 人参 熟地(各半两)
上 咀,每二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儿伤寒形症∶头痛 体痛 鼻塞或流涕 喉内喘息 两手脉洪数 颊赤眼涩 身上寒毛起 口鼻出水 眼赤黄 口干涩 咳嗽 山根青色 喷嚏 〔《活》〕头目疼痛,而畏人恶寒者,此伤寒证也。
〔云〕设令小儿卒暴身壮热恶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气热,为斑疹也,与伤寒表证相似。此胎气始发,
自内之外,若与伤寒表证同治者误也,当作斑疹治之。
<目录>卷之三十三·伤寒部<篇名>温病属性:(温病者,春月之温,病而不热也)
〔田〕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服。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用白术散。如自汗口燥,用制白 虎汤。至六七日,大便燥结,用四顺饮子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膈丸下。初觉之时,疑是疮疹,只用葛根 升麻汤解肌。
<目录>卷之三十三·伤寒部<篇名>伤寒拾遗属性:治中风自汗,用桂枝汤;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汤。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气暴亏者,以参、
与桂枝、麻黄等药表散,此丹溪补仲景之法,亦百世不易者也。至于韩祗和戒桂枝而以中风伤寒通作一法治 之者,此当时之权变,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藏云∶仲景用桂枝,当汉之末也,韩祗和戒桂枝,当宋之隆也,
时世之异,不可不知。今编祗和之法于篇末,以广后学之见云。
<目录>卷之三十三·伤寒部\伤寒拾遗<篇名>韩氏和解因时法属性:伤寒病有可汗者,论中但统言其可汗症及可汗脉。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云 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