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块,\x知母汤\x。
知母 麻黄 黄 甘草 羌活 白术 枳壳(各一两)
上粗未。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牛蒡子百粒,研碎,煎至七分,温,日三四服。觉冷,不用牛蒡子。有一达
官母,年七十,中风,手拘挛,平日止是附子之类扶养。一日,面浮肿,手背亦肿。寻常有一国医供药,诊之
是水病,欲下大戟、牵牛以导之,其家大惊忧惶,召予议之。予曰∶《素问》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此服
附子太过,正虚风生热之证,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诚如予言,用升麻牛蒡玄参汤,继以知母汤,三日
便愈。
〔无〕\x复元丹\x 治三焦不泻,气脉塞闭,枢机不通,喘息奔急,水气盈溢,渗透经络,皮肤溢满,足胫尤甚,
两目下肿,腿腹间冷,口苦,心腹坚胀,不得正偃,偃则咳嗽,小便不通,梦中虚惊,不能安卧。
独活(炮,二两) 木香(炒) 川椒(炒,出汗) 羌活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上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紫苏汤送下,不拘时。此药世传屡验。服者宜先屏去诸药,一
日三服。先服漩利如倾,次即肿消喘止。宜绝欲屏盐半年,乃不再作。
〔《本》〕治脾虚浮肿,\x实脾散\x。
大附子(一枚) 草果(二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大腹皮(去皮,六两) 木瓜(一个,去y,切
片)
上,用水于沙器内煮干一半,掰开看干姜不白心为度,亦不得令水干至焦,取出焙干为末,每日午时,空
心沸汤点服。
〔《素》〕三阴结谓之水。(阴阳别论 王注云∶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下焦溢为水。(全文见诊。王注云∶
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为溢水。)
阳明所谓上喘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运气 水肿有四∶
一曰湿。经云∶太阴所至为 肿。又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又云∶太阴之胜,足胫 肿,饮发
于中, 肿于上。又云∶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 肿,呼吸气喘,治以诸热是也。
二曰火热。经云∶诸病 肿,皆属于火。又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 肿。又云∶少阳
司天,火淫所胜,民病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 肿,腹满仰息。又云∶少阳之复,渴引水浆,化
而为水,传为 肿。又云∶少阳司天,客胜,甚则 肿,治以诸寒是也。
三曰寒。经云∶寒胜则浮是也。
四曰燥。经云∶阳明所至,为浮虚是也。
〔《素》〕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
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
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帝
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
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
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肺肾之标本,其上下分为相输应之病而俱受者,缘此二脏乃水气之所留故也,)伏菟
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
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水热穴论)
尻上五行行五∶
脊中一 悬枢一 命门一 腰俞一 长强一 大肠俞二 小肠俞二 膀胱俞二 中KT 内俞二
白环俞二 胃仓二 肓门二 志室二 胞肓二 秩边二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
中柱二 四满二 气穴二 大赫二 横骨二 外陵二 大巨二 水道二 归来二 气街二踝上各
一行行六∶
太冲二 复溜二 阴谷二 照海二 交信二 筑宾二
〔《灵》〕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四时气篇)
刺灸 水肿有五法∶
其一取肾、膀胱。经前篇云∶五十七穴者,是取其二经之穴也。又经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
少阴、太阳血者,是取其二经之血也。
其二取血络。经前云∶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是也。
其三取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所生病者,大腹水肿,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四取委阳。经云∶三焦病者,不得小便,溢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