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278页

出疽,形如瓯面大,命疡医诊视,俟疮熟以针出脓。因 怒笞侍外家,疮即内陷凹一韭叶许,面色青黄不泽,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时复呕吐,脉极沉细而 迟。盖缘衰老之年,严寒之时,病中苦楚,饮食淡薄,已涤肥脓之气,独存憔悴之形,加之暴怒,
精神愈损,故有此寒变也。病与时同,与疡医议,遂制五香汤一剂,加丁香、附子各五钱,剂尽,
疮复大发,随证调治而愈。《内经》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谓察时下之宜也。诸痛痒疡疮,
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
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禄年五十有七,右臂膊肿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变,皮 肤凉,六脉沉细而微,脉证俱寒。予举疡医孙彦和视之。曰∶此附骨痈,开发已迟。以燔针启之,
脓清稀解,次日肘下再开之,加呃逆不绝。彦和以丁香柿蒂散,两服稍缓。次日,呃逆尤甚,自 利,脐腹冷痛,腹满,饮食减少,时发昏愦。于左乳下黑尽处灸二七壮,又处托里温中汤,用干 姜、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分, 咀,一两半,欲与服。或者曰∶诸痛痒疮疡,皆 属心火,又当盛暑之时,干姜、附子可乎?予应之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脉 细皮寒,泻利前后,饮食不进,此谓五虚。况呃逆者,胃中虚寒极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是言其定理也。此证内外相反,须当舍时从证,非大方辛热之剂急治之,则不能愈矣。遂投之,
诸症悉去,饮食倍进,疮势温,脓色正。彦和又与五香散数服,月余平复。噫!守常者,众人 之见。知变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因而取败者亦多矣,况医乎哉!守常知变,岂可同日 而语。
\x托里温中汤\x治疮疡为寒变而内陷者,脓出清解,皮肤凉,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溏,
食则呕逆,气短促,呃逆不绝,不得安卧,时发昏愦。
羌活 干姜(炮。各三钱) 黑附子(四钱,炮,去皮脐) 益智仁(一钱) 茴香 甘草(炙)
丁香 沉香(各一钱) 木香(一钱半) 陈皮(一钱)
按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外发阳气,自里之表,
以为君;羌活味苦辛温透关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脉。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
益智仁、沉香、丁香大辛热,以散寒邪为佐。疮气内攻,气聚而为满,木香、茴香、陈皮苦辛温,
治痞散满为使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忌一切冷物。
〔丹〕一老人年七十,患背疽径尺余,已杂与五香、十宣数十帖,脓血腥秽,呕逆不食者旬余。病患自去 吃内托散,隔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与呕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参、 、归、术煮膏,
以牛膝汤入竹沥饮之,三日后尽药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后尽药四斤,脓自涌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一男子年六十余,性好酒肉,背疽见脓,呕逆发热,盖其得内托、十宣多矣。医以呕逆,于 嘉禾散中加丁 香以温胃行气,时七月大热,脉洪数有力,予因谓∶此脉症在溃疡尤为忌。然形气实,只与人参 膏和竹沥饮之,尽药十五斤,竹百余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薄味,必再作。仍浓味自若,
夏月醉后,坐水池中,又年余左胁旁生一软块如饼。二年后,软块为疽。本人见脓血淋漓而脉 洪数有力,又呕逆食少,遂自以人参膏入竹沥饮之,又百余竿而安。令八十岁,强健如旧。此病 两以老年血气弱,专服人参、竹沥而愈,若与内托十宣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
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而反痛者,此为虚也,宜补之。亦有秽气所触者,宜和解 之。亦有风寒逼者,宜温散之。补者,归、 之类。和解者,乳香、芍药之类。温散者,防风、
桂枝之类。
权小娘,疟后右腿股生疖,破后筋吊疼,脉虚而涩。询之,小便时疼处亦相应,宜与生血 导热。
川芎 归头 条芩 生地 赤芍 牛膝 黄柏 甘草(炙,二分) 青皮(炒) 槟榔(五分)
通草(三分) 桂皮(一钱)
上煎,食前热饮之。
\x五香汤\x即五香连翘汤,去射干、大黄、升麻、连翘,加参、犀角。若用于肿疡犹可,借其 飞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于溃疡,虽多有参、 、廿草之缓补,而走泄太多,宁不犯 仲景已有得汗复汗、得下复下,重虚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云∶血气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又言饮食调令香美,益其脾土,养其真气。夫甘 而淡者,可养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经以热伤脾、热伤气为戒。今曰益脾养气,若施之于 肿疡者,似有畅达之益,溃疡后用香美,恐有发湿热损真阴之患矣。
《精要》云∶热盛脉数,与漏芦汤、单煮大黄等汤。不甚热,脉缓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