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又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 月死生为数,立已。内廉痛,属太阴。经云∶足太阴脉所生病者,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内后廉痛,属少阴。经云∶足少阴脉所生病者,脊股内后廉痛,足下热而痛。内前廉痛,
属厥阴。经云∶足厥阴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此十二经手足脉痛,皆视虚实寒热陷下,而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以上全文,并见 针灸门十二经条。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也)
浅深者,谓皮脉内筋骨之浅深也。病在皮,调之皮,盖取血络也。病在脉,调之脉,即 取前手足十二经之血脉也。病在肉,调之分肉。《内经》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 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为热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 ,尽热病已止。病在筋,调之筋。经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 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在骨,调之骨。经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
寒气至骨,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又云∶邪在肾,
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取之涌泉、昆仑。有血者,尽取之。又云∶骨痹举节不 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阳之经补之(一作三阴)。
此皮脉肉筋骨之浅深,随其处取之也。
又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痛痹久,而入脏腑为病,刺法见诸痹条。
〔《玉》〕浑身疼痛,但于痛处针,不拘经穴,须避筋骨,穴名天应穴。
〔《撮》〕臂膊疼痛∶肩 手三里 外关 〔《摘》〕臂膊疼痛,并麻痹∶肩 肩井 曲池 〔《集》〕臂膊麻痹疼痛∶肩 曲池 手上廉 合谷 不应再取∶肩井 列缺 〔《玉》〕臂痛连腕∶液门(沿皮向后透阳池泻) 中渚(沿皮透腕骨泻)
〔《撮》〕臂内廉痛∶经渠(一分,忌灸) 灵道(一分,卧针,向前三分) 少海(五分)〔东〕臂酸 挛∶肘 窍阴 尺泽 前谷 后溪 〔《甲》〕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臂不可举,头项痛,咽肿不可咽,前谷主之。肘臂 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眩,淫泺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带衣起,
头眩颔痛,面黑,恶风,肩痛不可顾,关冲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热,颈项肩背痛 ,痿痹不仁,天井主之(《千金》云∶肩肉麻木)。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外关主 之。肘痛,尺泽主之。
〔《撮》〕腕痛∶阳溪 曲池 〔《玉》〕腕无力并痛∶腕骨(横针入三分,痛则泻,无力则补) 曲池(补泻同上)
〔《撮》〕五指拘挛∶三间(一分,先泻后补炙之) 前谷(一分,泻之,灸) 五指皆痛∶阳池 外关 合谷 胯痛腿支风∶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针。可入三寸 半,补少泻多,留八吸) 居 (一寸二分,留八吸,泻之) 委中出血 〔《标幽》〕胯痛蹶足∶环跳 悬钟(《摘英》作丘墟,针五分,留三呼,灸三壮)
〔《集》〕胯痛腿支风,不能转侧,举动艰难∶环跳(三寸半灸七七壮) 风市(灸二七壮)
、居 (三寸半灸,五七壮) 委中 昆仑 三里 阳陵泉;不已取下穴∶五枢 阳辅 腰 脚痛∶委中 昆仑 人中 〔桑〕侧脚风∶绝骨 太冲 〔东〕脾枢痛,足胫寒热,足外廉皮骨痛∶临泣(一分) 足三阴(寸半),阳辅 〔《甲》〕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留之,以月死生为 数,(一作息数)立已,
长针亦可。腰胁相引痛急,痹筋 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东〕髀筋急胫痛,纵缓痿痹, 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湿痹流肿∶风市 中渎 阳关 悬钟 腿痛∶阳陵泉 三里 伏兔 阴市 腿膝拘挛,痛引胁,或青或焦,或黧,或 枯如腐木状∶风市(灸) 阳陵泉 曲泉 昆仑 腿膝外廉痛,股肿 酸,转痿痹,或膝 胫热,不能行动∶侠溪(五分) 髀关 光明(各一寸) 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胫酸,摇动有声,
诸节酸不能行∶阴陵泉 绝骨 中封 〔《甲》〕膝外廉痛,热病汗不出,目外 赤痛,头眩两额痛,逆寒泣出,耳鸣,多汗,
目痒,胸中痛不可反侧,痛无常处,侠溪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阳关主之 ;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
〔东〕腿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太冲(五分) 中封 膝关 胫酸寒,
足下热,不能久立,湿痹不仁∶中都 冲阳 承山 承筋 胫寒四肢重,少气难言,不得卧 ∶至阳 三阴交 〔《甲》〕痹胫重,足 不收,跟痛,巨虚不廉主之。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 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胫苕苕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玉》〕草鞋风,昆仑(泻,留六呼) 太溪(泻,留六呼) 申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