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5-医学正传-第36页

r>剧矣。
(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条)
\x左金丸\x(一名回令丸) 治肝火。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浸半时许,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x大补丸\x 治阴火。
黄柏(去粗皮,细切,用新瓦盛盐酒炒褐色)
上为细末,粥丸或水丸,煎四物汤送下。又云∶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送下。
\x抑青丸\x 治肝火。
黄连(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粥丸,白汤送下。
\x石膏丸\x 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 )
上为细末,醋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四物汤加白马胫骨,降阴火,代芩、连用。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 、白术。
手心热,属热郁,当用火郁汤,或用栀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为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条)
\x火郁汤\x(东垣) 治四肢热,及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或血虚得之,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药 人参(各七分) 柴胡 甘草(生,各三分) 防风(二分半) 葱白(五茎)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服。
\x升阳散火汤\x(东垣)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或 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各六分) 甘草(炙,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半) 生甘 草(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热服,忌生冷等物。
\x泻阴火升阳汤\x(东垣) 治肌热头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 甘草(炙) 黄 苍术(各一分) 升麻(八分) 柴胡(一钱半,去芦) 人参 黄芩(各七分) 黄 连(酒炒,五分) 石膏(五分,秋冬勿用)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x滋肾丸\x(东垣) 降肾火。
黄柏(二两,酒拌阴干) 知母(二两,去毛,酒浸阴干) 肉桂(一钱,去粗皮)
上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以熟水丸,百沸汤下。
\x凉膈散\x(河间)
大黄(酒浸,纸裹煨) 朴硝 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钱)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二分半) 淡竹叶(五片)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匀服。
\x三补丸\x(河间) 泻三焦火。
黄芩 黄连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新汲水丸服。
\x紫雪\x(局方) 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颠狂叫走,解诸热毒邪热,小儿惊痫等证。
黄芩(百两)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研,各二斤)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项药∶ 甘草(炙,八两) 青木香 生犀角屑 羚羊角屑 沉香(各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 玄参(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 硝石(芒硝亦可,二斤) 朴硝(择净者,十斤)
以上入前药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斤,抛放水盆中,半日,待药凝定,入下项药,搅令匀。
朱砂(三两) 当门子(即麝香,一两二钱半)
上煎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凉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斟酌加减多寡服之,并食后服。
\x妙香丸\x(局方) 治时疫伤寒,解五毒潮热积热,及小儿惊痫等证。
巴豆(取净,三百五十粒) 牛黄 片脑 腻粉 麝香(各七钱五分) 辰砂(九两) 金箔(九十片)
上研极细,炼蜡六两,入蜜七钱五分,同炼令匀,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小儿绿豆大二丸,白汤下。《拔萃方》
无金箔,有水银, 砂,治久远成积。
按∶ 砂不可轻用,制炼不精则害人,慎之!
\x泻心汤\x(局方) 治心经蕴热。
上以黄连一味为细末,水调服之。
\x麦门冬汤\x(千金) 治诸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羸瘦,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去心) 桑白皮(蜜炒) 生地黄(各七分)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紫菀茸 桔梗 淡竹叶 麻 黄(各五分) 五味子 甘草(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愚按∶此方曰病后火热乘肺,麻黄其可用乎?曰渴而烦闷,半夏亦不用可也。宜去此二味,加贝母、天门冬,方为 稳当也。
\x栀子仁汤\x(河间) 治发热潮热,发狂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