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辨明 里中之里,如此则触目洞然,治疗无不切中矣。
<目录>卷二<篇名>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属性:阳明有经、有腑。阳明经病,发热头痛,目痛鼻干,唇焦漱水,宜解肌,葛根汤;阳明 经病传腑,蒸热自汗,口渴饮冷,白虎加人参汤,此散漫之热,可清而不可下;阳明腑病,
热邪悉入于里,其证潮热谵语,腹满便闭,宜攻之,调胃承气汤,此结聚之热,徒清无益也 夫病当用承气,而只用白虎,则结聚之热不除;当用白虎而遽用承气,则散漫之邪复聚而 为结热之证。夫石膏、大黄,同一清剂,而举用不当,尚关成败,何况寒热相反者乎?甚矣!
司命之难也。
<目录>卷二<篇名>论阳明兼证用药法属性:或问∶经曰∶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何也?答曰∶太阳阳明,由太阳 经传入阳明之腑也;少阳阳明,由少阳经传入阳明之腑也;正阳阳明,由阳明本经而传入本 腑也。大法,太阳阳明,太阳证不解,必从太阳解表为主。若表证不解,医误下之,转属阳 明,宜下之,小承气汤。若因误下而成结胸,先服小陷胸汤,若不瘥,再服大陷胸汤。余邪 未尽,投以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少阳阳明,脉纯弦者,名曰负。负者,胜负也,为难治 若少阳证多者,必从少阳和解为先,小柴胡汤。若腹满硬痛,便闭谵语者,下之,大柴胡 汤。正阳阳明,在表者,葛根汤。表邪入里,未结聚者,白虎汤。邪已入腑,结聚成实者下 之,调胃承气汤。凡用下药,必以腹满、硬痛、便闭为主,或兼下利肠垢,或下利清黄水,
色纯青,心下硬,其中有燥屎也,攻之。否则虽不大便,亦未可攻,但清之、润之而已 <目录>卷二<篇名>合病并病属性:合并病者,伤寒传经之别名也。或两经同病,或三经同病,名曰合病;若一经病未已,
复连及一经,名曰并病。伤寒书云∶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三阴无合病,无并病。果尔则太 阴必不与少阴同病乎?少阴必不与厥阴同病乎?且太阴病未瘥,必不至并于少阴,少阴病未瘥 必不至并于厥阴乎?若然,则三阴之证,何以相兼而并见乎?又何以三阳三阴之邪,互相交 错而为病乎?是知合病、并病,有合于阳者,即有合于阴者,有并于阳者,即有并于阴者。
仲景谓三阳合病,闭目则汗,面垢、谵语、遗尿,治用白虎汤。此外合三阳之经,内合阳明 之腑,故用辛凉和解之。若不入腑,白虎将焉用乎?治法不论三阳、三阴,凡两经合病,则 用两经药同治之,三经合病,则用三经药同治之。若一经病未瘥,复并一经,则相其先后、
缓急、轻重而药之,斯无弊耳。然则合、并病者,岂非伤寒传经之别名欤!
<目录>卷二<篇名>直中三阴诸证属性: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宜用理中汤;中少阴,宜用四 逆汤;中厥阴,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大抵脏受寒侵,不温则殆,急投辛热,不可迟缓。
<目录>卷二\直中三阴诸证<篇名>附子理中汤属性:治寒邪中于太阴,呕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利清谷,吐蛔虫,脉来沉 干姜 附子 炙甘草(各一钱)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水煎服。寒甚者,加干姜二钱;渴欲得水,加人参、白术各一钱;当脐有动气,去白术 加肉桂一钱;吐多者,加生姜一钱五分;下利多者,倍加白术;悸者,加茯苓一钱五分;
腹满者,去参、术,加陈皮、半夏、砂仁各八分,附子一钱五分;盖温即是补。
<目录>卷二\直中三阴诸证<篇名>四逆汤属性:治少阴中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沉细,但欲寐。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甘草(炙,二钱 水煎服。如面赤,加葱白二茎;腹痛,加白芍药二钱(酒炒);呕者,加生姜二钱;咽痛 加桔梗一钱;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钱;小便不利,身重疼痛,或咳,此为有水气,去干 姜,加白术、茯苓二钱五分,生姜三片。
<目录>卷二\直中三阴诸证<篇名>白通加猪胆汁汤属性:治少阴中寒,阴盛隔阳,热药相拒不入,故加寒味,以立从治之法。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葱白(二茎) 人尿(半杯) 猪胆汁(五茶匙 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三钱。
<目录>卷二\直中三阴诸证<篇名>理中安蛔散属性:人参(三钱) 白术 白茯苓 干姜(各一钱五分) 川椒(十粒) 乌梅(二个)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七分服。
凡治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盖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得酸则静故也。如未止,加 黄连、黄柏各三分,川椒倍之。若足冷,加附子五、七分,甚者倍之。
<目录>卷二\直中三阴诸证<篇名>腹中冷痛属性:问曰∶腹中冷痛,何以属直中寒证?答曰∶寒气内攻,腹中骤然暴痛,手足口鼻俱冷,
或腹中寒冷,欲得热物熨之,不比传经腹痛,由渐而至也。且寒痛绵绵不止,热痛时作时止 也。
<目录>卷二\直中三阴诸证<篇名>呕吐清涎沫属性:问曰∶呕吐清涎沫,何以是直中寒证?答曰∶胃腑寒热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