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隔肠之病自已矣。秘结多由于肾,故列于里证。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秘结诗

属性:秘结三承(气汤)慎用之,麻仁(丸,又名脾约丸)泽润不支离,须知肾脏为阴主,补泻寒温总
是滋。
隔食证。水饮可下,食物难入。高鼓峰专主阳明,用左归饮去茯苓,加生地、当归以养胃
阴。此法从薛氏医按胸满不食以六味汤加此二味得来也。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
顾阳明之速效也。用此方俾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而饮食进,胃阴下达,则幽门阑门滋润而
二便通,十余剂可效。如若不愈,《人镜经》专主《内经》“三阳结谓之隔”一语,以三一
承气汤节次下之,令陈卒去,则新物纳,此峻剂也。然此证多死,即勉治之,亦不过尽人

而已。又有朝食暮吐,名反胃,为中焦虚寒,下焦无火,宜吴茱萸汤,附子理中汤,加茯苓
、半夏、川椒之类,或以真武汤、八味丸间服,然《金匮》有大半夏汤,主降冲脉之逆,为
隔证反胃初起之神方。
(经义)《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隔。”按∶一阳,少阳也。手少阳三焦,足
少阳胆,为初气从中见之相火治之,大小柴胡汤,诸泻心汤,按证用之如神。又曰∶“三阳
结,谓之隔。”按∶三阳,太阳也,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从本为寒,从标为热。结者
,寒热之气,皆能为结,此深一层论也。张景岳谓∶“小肠属火,膀胱属水,火不化则阳气
不行而传导失职,水不化则阴气不行而清浊不分,皆致结之由。”此浅一层论也。《伤寒论
》中尽有神妙之方。《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按∶脉微为脾虚而中气欲馁,沃沫为脾虚而津液不摄,理中丸为上策,如若未效,宜于脉
之急处,寻出所以急之源头而治之。《大奇论》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
皆隔偏枯。”按∶此即前论高鼓峰之意也。《通评虚实论》曰∶“隔则闭绝,上下不通,则
暴忧之病也。”《本神篇》曰∶“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按∶此二节,即张鸡峰所谓∶
“噎膈是神思间病”之意。《金匮》茯苓浓朴汤,丹溪越鞠丸可治,但当更求其本则得矣。
《血气形志篇》曰∶“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噎,治以苦药。”愚谓亦不外泻心汤之类。反胃
证《内经》无专论,当以《金匮》为主。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隔证诗

属性:左归(饮)去茯古传心(加入)生地当归养胃阴,病重必须求峻剂,三(一承)气(汤)通结得良箴。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反胃诗

属性:食入反出胃家寒,信服吴萸(茱萸汤)治不难,更有下焦之火化,理中(汤加入)椒附令加餐。
胃反(《金匮》以吐逆名“胃反”。)首推半夏汤,厥名曰大迈寻常,阳明能纳冲能降,不
在寒温论短长。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隔证余论

属性:隔证,余宗《经》文“三阳结”一句为主,以大便如羊矢为死证。今考《灵枢・邪气脏
腑病形篇》曰∶“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咽还出”此三句,堪为隔证对面诊法。骆
龙吉遵《内经》专立病名曰“洞”。注云∶“肾主二便。”今肾脉少缓,则肾气虚矣。肾气
既虚,则大便不能禁固,所以食饮不化,一下咽噎,旋即吐出。“旋”与“还”同,名为洞
,风是也。洞当作“ ”,风气洞彻五脏也。《史记・太仓公》曰∶“ 风者,食饮下
嗌而
辄出不留,病得之溷。”又曰∶“ 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注

∶后,如厕也。马元台注为洞泄,少误,况下文又有小甚焉。《仁斋直指》以不换金正气散
送下安肾丸,又用二神丸收功。
腰痛证。《内经・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浮,令人腰痛。”言外感也,以五积散主
之。《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矣。”言内虚也,以六味地黄
丸、桂附八味丸加牛膝、杜仲、淫羊藿、鹿茸、补骨脂主之。痛如刺者为死血,以鹿角为末
,又以肉桂、牛膝、乳香、没药、元胡、桃仁、红花酒煎送下四钱。痛而重着,如带五千钱
者为湿气,宜肾着汤,痛而游走,或作止不定者为痰积,宜二陈汤加南星及快气之品,使痰
随气运。又白术能利腰剂?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许,少佐他药,一服如神。
《太平圣惠方》治风冷,寒痹,腰痛,用川草乌三个,生捣为末,少加盐水,摊于纸上,贴
痛处即愈。以腰为肾府,故列于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