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亦以此药治之,则一剂而殂者比比矣。
酷暑炎炎,朝病夕死,人谓疫气流行而死者,皆以暑邪入脏病也。其病五、六日而死,亦因
阳气尽泄于外,谷气不入,肾气有亏,真气内脱而死也。如是之病,惟参 桂附可以疗之,
疗之而尽人皆愈也。人或信之,疗之而间有一、二不及疗者,人必疑之而非之矣。余尝思子
产论政云∶“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今人恶热药
而喜寒凉,又何怪乎其多死哉(戒人当于暑热之中,须知兼杂虚寒之证,不可恣意凉散。然言
之未免太过,读者当识其大旨,勿以词害意可耳。
湿证脉缓,头重,四肢重痛,大便溏,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再随证加减。
(经义)《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拾遗》注之云∶阴湿邪也,人
身之下,阴分也。以阴从阴,故下体先受之,以次而及于上矣,一身尽痛,是其候也。《金
匮》用麻黄加白术汤,其论最详,宜熟读之。



<目录>卷二\运气易知

<篇名>湿证诗

属性:四肢重痛大便溏,头亦重兮湿气伤,药用二陈(汤加入)苍白术,须求《金匮》再参详。
肿证者,一身肿大,按之重者 而不起,轻者即起。水与气同源,不必分之,以五皮

为主。上半身肿者,宜发汗,加防风、紫苏、杏仁各二钱,下半身肿者,宜利小便,加防己
、白术、地肤子各二钱,虚者合四君子汤,兼服济生肾气丸,实者加葶苈子一钱,莱菔子炒
研三钱。如若不效,以小青龙汤行太阳之水,真武汤安少阴之水,麻黄、甘草二味发皮肤之
水,麻黄附子甘草汤导小腹之水。又以东引桑枝炒紫苏,汤淋取汁,入小黑豆,煮汤服之,
数日其效。又有似肿非肿,而皮肤胀大,名曰气胀,骆氏用神仙九气汤治之。此证不全属于
表,然肿症现于皮肤,故列于表证。
(经义)《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阴阳别论》曰∶“阴阳结邪,
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满。”《大奇论》曰∶“肾肝并沉为石水,《灵枢》邪气病形篇曰∶“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
以下至少腹,睡然睡上
至胃脘,死不治。”《大奇论》曰∶“肝肾并浮为风水。”《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
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
也。
”“诸水皆生于肾”。“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涌而劳
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肤,
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肾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

起之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
起,如里水之形状,此其候也。”又曰∶“肤胀,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坠,腹
大,
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

“水溢则为水胀。”《灵枢・九针论》曰∶“下焦溢为水”。《灵枢・胀论》曰∶“夫气之
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
,胀皮肤,故名曰胀。”夫肤胀与鼓胀,何以别之,然肤胀是皮肤胀也,鼓胀则腹中胀耳,
且色苍黄,腹筋起,肤胀无之,是以异也。



<目录>卷二\运气易知

<篇名>肿证诗

属性:肿成手按论纷纷(按之 而不起为气肿,即起为水肿,张景岳又反其说,)水气同源不必

(气滞水亦滞,气行水亦行。)六部浮沉兼表里,五皮(饮)授受语殷勤(出华元化《中藏经》。)小(青
龙(汤)真武(汤)功崇本,附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甘(麻黄甘草汤)勇冠军。肤肿另从九气治,茯苓导
水(汤)得传闻(茯苓导水汤诸家极赞其妙,余熟闻而未试。
头痛详于《伤寒》。太阳痛在后,阳明痛在前,少阳痛在侧。其余头痛,逍遥散加防
风、半夏、玉竹、白芷、川芎,可以统治之。此方多用风药,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若
血虚头痛,诸药不效者,宜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一两。肾虚头痛者,宜左归饮加肉苁蓉三、
四钱,川芎二钱,细辛一钱五分主之。惟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骆龙吉
用三五七散救之,其方附子三两,山茱萸五两,干山药七两,为末,食后姜枣汤调下三钱是
也。或以吴茱萸大剂,镇厥阴之逆,以厥阴之脉会于巅故也,可救十中之?。
(经义)《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目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