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谓∶阳虚阴盛,宜汗散其阴邪;阴虚 阳盛,宜下泻其阳邪。东垣谓∶昼热阳气旺于阳分,夜热阳气下陷阴中。皆名热入血室。重 阳者,昼夜俱热。夜寒,阴血旺于阴分;昼寒,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丹溪谓 ∶恶热非热,明是虚证,恶寒非寒,明是火证。王冰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治其心;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治其肾。噫!寒热阴阳虚实,医家大分,幸四公发明经旨,善学人 ,必合而玩之始得。
汗 自汗侵侵属气虚,
汗者,元阳真液。因饮食惊恐,房劳行动出汗者,曰多汗。不问昏醒朝夕,侵侵 出汗者,曰自汗,乃阳气不足卫护。发热者,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但升、柴俱宜 蜜水炒过,以杀其升发之性,又欲其引参、 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发厥者,古 附汤、顺 元散。间有气血俱虚者,黄 建中汤。
亦有痰湿外邪初;
痰证自汗,头眩呕逆,宜川芎、白术、陈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软者,湿也。
心主热,脾主湿,湿热相搏,如地之湿,蒸气为云,雾为雨,各脏皆令有汗,独心与脾胃为 湿热主耳,宜调卫汤、玉屏风散;火炎上蒸,胃湿作汗者,凉膈散。胃热者,二甘汤。是知 自汗亦有实者,故外感初证,亦多自汗。风证,桂枝汤加附子;寒证,古桂附汤;暑证,五 苓散;风湿相搏,防己黄 汤。凡自汗久用参、 、附子不效,宜养心血。或汗干仍热者,
必外感风,宜参苏饮,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盗汗全是阴分弱,肾火脾湿心劳劬。
睡着出汗,醒则渐收,盖睡则胃气行于里而表虚,醒则气散于表而汗止。心火炎 盛,以致肺失卫护者,当归六黄汤;阴虚火动者,四物汤加知、柏,兼气虚者,加参、 、
白术;肾火动甚者,正气汤;脾湿者,四制白术散;肝热者,用防风、龙胆草等分为末,米 饮调服;心虚者,用人参、当归各二钱半,先用猪心血煮汤澄清,以汁煎药服;思虑过度,
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用艾汤调下茯苓末一钱,或青桑第二番叶带露采,阴干,火焙为末 ,米饮调服,或古芷莎散。通用黄 六一汤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外用五倍子、白矾为 末,津液调,封脐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蛎、麦面、麻黄根、 本、糯米、防风、白芷等分 为末,周身扑之。
痿 诸痿不痛火克肺,
经曰∶诸痿皆生于肺热。肺热叶焦脾弱,着足痿 ,色 白毛枯,曰 皮痿。五脏受之发为诸痿,悲哀失志,上发喘而下溲血,乃心热下虚也,曰脉痿,则膝胫筋 脉 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思色无穷,或入房太甚,口苦,白淫,乃肝热胆津渗也,曰筋痿,
则筋脉干急蜷挛。居处卑湿,肉蠕动而口渴,乃脾热胃燥也,曰肉痿,则肌肉麻痹不仁。有 所劳行,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水不胜火,骨髓空虚,色黑齿槁,名曰骨痿,
则腰膝与脊不举。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肺伤木旺肢体废;
肺被火伤,则木寡畏而侮土,则脾亦为之伤矣。肺伤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不 能运用四肢而痿废矣。五痿总属阳明,阳明者,宗筋之会也。阳明实,则宗筋润而机关利矣 。
泻南补北是大经,
泻南,则肺金清而东方不旺,脾不伤而宗筋润矣;补北,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肺不焦而荣卫通矣。清燥汤、虎潜丸、肾气丸,调和金水二脏,治痿之大经也。
慎勿滚同风痹治。
痹乃风寒湿合香港脚寒湿而成。缓风邪深,手足肢体缓弱而痛,是知痛则为风为实 ,不痛为痿为虚。
风因外感宜发散,痿属内伤补血气;
血虚者,四物汤合生脉散,加苍术、黄柏、牛膝,下补阴丸,气虚者,四君子汤 加苍术、黄柏、黄芩,下鹿茸四斤丸加五味子,或五兽三匮丹。又有瘀血妨碍者,四物汤加 参、术、黄柏、红花。
或兼湿热或兼痰,
有湿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健步丸、四制苍柏丸。痰火起于手足之内 者,二陈汤加苍术、黄柏、白术、黄芩、竹沥、姜汁。
又恐食积(妨碍升降)阳明滞;
减味清燥汤。如食全少者,白术膏。
五痿旺时病易安,
随各脏旺月调补则易。间有挟寒者,五积散合独活寄生汤;挟风者,大秦艽汤、
何首乌丸。
天产作阳戒浓味。
助火发热故也。素不能淡薄者,搜风顺气丸。
厥(与麻木条参看)
厥证不独手足隘,宗筋脾胃合为孽;
《内经·气厥》篇∶厥者,气逆也。凡移寒移热,或伏热深而振栗,或虚寒甚而 发躁,皆谓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已。宗筋,阴器也,厥阴所主。脾胃脉皆辅近宗筋,寒厥 则阴缩而四肢冷;热厥则津干不荣四肢,溺赤,而手足热。是六经之厥,皆统于肝与脾胃也 。
太阳 仆足难行,
经曰∶巨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HT 仆,而僵仆倒地。
阳明腹满癫狂发;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