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以气 行而水亦行也。此症当与癃闭症参看。
初患肿病,气喘不得卧,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妙。
若肿而兼胀,小水不利,宜胃苓汤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捣丸服,极妙。
\x五皮散\x 按上身肿,宜发汗,加苏叶、荆芥、秦艽各一钱五分;下体肿,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钱五分,防己一钱。
口渴多热,小便不利,为阳水,加滑石、木通、车前子、麦冬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
不渴,小便自利,多寒,为阴水,加白术、苍术各二钱,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钱。
脉滑实,腹胀胁满,加生菔子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实一钱、半夏二钱。
妇人经水不调而肿,是血化为水,名水分,加红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钱五分;妇人 经水适断即肿,是水化为血,名气分,加当归三钱、五灵脂醋炒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减肾气丸及六君子汤之类收功。
\x胃苓散\x(俱见《妙用》)
\x四苓散加味为丸\x 白术(一两,炒) 茯苓(二两)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研末,以半熟蒜为丸,如绿豆大,开水送下三五钱。
肿症,积渐而成,及久而不愈。气喘口渴,不卧,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 症,不外薛氏加减肾气丸主之。
张景岳曰∶《内经》云∶肾为胃关,开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
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 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 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 ,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味肾气丸,诚对症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
\x薛氏加减肾气丸\x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牛茱肉 山药 丹皮 牛膝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
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两服。如素禀阳盛,三焦多火,烦渴,面 赤喘嗽,脉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去桂、附,加麦冬主之。
《医学心悟》云∶下焦湿热,去桂、附,加黄柏、蛤蜊粉最妙。
\x麻黄附子汤\x(方见《金匮》)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汤。
又《明医指掌》云∶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 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
渐为调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旧规也。如肿势未盛,还以利水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体壮,可以偶用,否则不可轻试。
<目录>卷六\肿症<篇名>脉色属性:脉沉迟,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为阴;脉沉数,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为阳。大抵脉喜浮大,
忌迟细。
仲景云∶水肿脉浮者死,谓肿盛皮肤甚浓,脉浮于皮毛之外,轻扪之如隔一纸,是死脉。
<目录>卷六\肿症<篇名>肿胀危候属性: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掌肿无 纹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
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跗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
\x灯草萝卜汤\x(《种福堂》)
治肿胀。
灯草(一大把,先将水四碗煎至三大碗) 萝卜子(一两,微炒) 砂仁(二钱,微炒)
将二味研末,倾入灯草汤内。略滚,即盛入壶内。慢慢吃下,吃尽不见效,如前再煎一 服,俟腹响放屁,小便长,而肿即退。
<目录>卷六<篇名>胀症(宜参看肿症)
属性:胀者,心腹胀满。实者胀起于骤然,便实,脉滑而实,宜散之,消导之,攻下之;虚者 胀成于积渐,小便利,大便滑,脉涩小虚微,病在中焦,以参、术补之;病在下焦,以桂、
附、吴萸温之,或兼行滞之品,而标本并治,亦有与肿症相兼者,当参看肿症辨症法。
胀而属热,脉实而滑者,廓清饮主之。
\x廓清饮\x 枳壳(二钱) 姜朴(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 茯苓(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莱菔子(生捣一钱,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 泽泻(一二钱) 陈皮(一钱)
水煎服。
胀而属寒者,胃苓汤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为丸主之。(二方见肿症)
胀而属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汤主之,逍遥散亦主之。
\x四七汤\x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苏叶(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苏叶一味。辛以散结,香以醒脾,而顺气消胀行水,乃其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