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麦门冬汤
(各见《千金》)
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冬(二钱,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 紫菀茸 竹茹(各一钱) 麻黄(七 分,去根节) 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目录】卷二【篇名】喘促属性:喘症最重而难医。吾观庸医凡遇喘症,必投苏子降气汤一二剂;不愈,即用贞元饮治之 ;不愈,即加沉香、黑铅、磁石、牛膝之类。曰∶吾遵景岳法施治,无如其病深弗效也。斯 说也,倡之于某老医,今已传为成矩,诚可痛恨。余即以景岳之说正之。景岳曰∶喘有虚实。
实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风寒燥火怒气 痰饮分别而治之。又曰∶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 升,吞之若不能降,劳动则甚,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老弱久病,脾肺肾脏大 虚,及血后汗后、妇人产后等症,胪列而分治之。其中不无语病者,盖未研究《伤寒论》、《金匮》
之旨,而徒涉猎医书,无怪其有肤浅处、有似是而非处也。余俯从时好,即景岳虚实两语,
而参以古法,罗列经方及妥当时方,以为临症择用。
【目录】卷二\喘促【篇名】实喘方属性: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
小青龙汤
肺胀咳而上气,心下有水气,脉浮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
小青龙汤虽治寒饮咳嗽上气之良方,而下虚之人,不堪发散,动其冲气,急用桂苓伐肾邪,
五味敛肺气,以辑其火,甘草调中气,以制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
(方各见《金匮》)
既藉桂苓之方,下其冲气,而反更咳胸满者,是寒邪贮胸,虽用桂而邪不服,嫌其偏于 走表而去之。加干姜、细辛,取其大辛大热,以驱寒泄满也。
《金匮》法,前症兼冒而呕者,加半夏以驱饮,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前症兼形肿者,是肺气滞而为肿,加杏仁利之,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前症又兼面 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其面,加大黄三钱以利之。(脉气不利,滞于外而形肿,滞于内而胃 热,既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气,复以大黄利其胃中之热。)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大黄汤。
徐忠可曰∶仲景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亦不去姜、辛,何也?盖以姜、辛最能泄满止咳 ,凡饮邪未去,须以此二味刻刻预防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方见《伤寒》)
喘家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以此解表。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稠痰粘肺,非此方不能清涤稠痰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因支饮满而气闷,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实邪。
十枣汤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 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 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嗽终无宁宇矣。
麦冬汤
(方各见《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方主之。
泻白散
治肺火喘嗽。
四磨饮
治七情气逆而为咳,并治一切实喘。
苏子降气汤
(方各见《时方》) 治痰嗽胀满喘促,上盛下虚。
紫苏汤
(《圣济》)
治卒气短。
紫苏(四钱) 陈皮(一钱) 红枣(二枚)
水酒煎服。
【目录】卷二\喘促【篇名】虚喘方属性:
加味六君子汤
治肺脾虚寒,痰嗽气喘。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甘草(炙) 干姜(各一钱) 细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参附汤
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
愚按∶此上中下俱脱之症。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一两代人参,名术附汤;上焦肺气 脱者,以炙黄 一两代人参,名 附汤,但黄 轻浮,必加麦冬三钱,五味一钱以纳之;下焦 肾气脱者,以熟地黄一两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症所倚,须加茯苓 四钱导之,方为稳当。观仲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三方,皆以茯苓为 君,皆治汗出不止。盖以汗之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此以平淡之药,用为 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黑锡丹
治脾胃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