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24-医学三字经-第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 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 ,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 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
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 。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 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 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 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目录】卷之一【篇名】疟疾第五属性:
疟为病 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 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 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 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 势猖狂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 加清凉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邪气盛 去参良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常山入 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不知 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大虚者 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

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

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法外法 辨微茫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消阴翳 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 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目录】卷之一【篇名】痢症第六属性:
湿热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 ,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热胜湿 赤痢渍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湿胜热 白痢坠
湿,阴邪也。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调行箴 须切记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切记之。


芍药汤 热盛饵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平胃加 寒湿试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久而 不愈,送下香连丸。


热不休 死不治
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即经络不和,温散而调营卫,外邪 一解,痢亦松去。若概以为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陷入变剧者。


桂葛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 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外疏通 内畅遂
此二句是解所以发汗之故也。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若发 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嘉言书 独得秘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议论甚见透彻。


寓意存 补金匮
喻嘉言《寓意草》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 《金匮》所未及。

【目录】卷之一【篇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