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之气两殊者耶?明
乎此,则凡百病之客乎一人也。虽有症候错杂,究其原则在一也。
《灵枢》言∶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有热则筋弛纵,故左寒右热,则左急
而左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阳气不得宣行故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偏枯 僻,或左或右,血脉不周,而气不匀也。治宜补正气,行滞气,疏风气,使
气匀则风顺矣。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篇名>论厥类中风

属性:王节斋云∶人有饮食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食填太阴,胃气不行,须臾
厥逆,昏迷不省,名曰食厥。若误作中风中气,治之立毙,惟以阴阳淡盐汤探吐之,食
出即愈。《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法当吐不吐则死。
有形体肥胖,平素善饮,忽舌本强硬,语言不清,口眼 斜,痰气上涌,肢体不
遂,此肥人多中气,以盛于外而歉于内,兼之酒饮湿热,症乃成矣。须用六君子,加煨
葛根神曲,多用人参以挽之,故元戎曰∶酒湿之病,亦能作痹症,口眼 斜,半身不
遂,舌强不正,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
卢砥镜曰∶《经》云,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
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脊难以俯仰也。昔有孀妇,十指拳挛,掌重莫
举,肌肤疮驳,风药杂进不应,乃以舒郁调气血而愈。
一久病滞下忽昏仆,目上视脉无伦度,注汗大泄,丹溪曰∶此阴虚阳暴绝也。得之
病后而酒且内,急治人参膏而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之唇动、参膏成三饮而苏,服
尽数斤而愈。凡人大病后,及妇人产后,多有此症。夫丹田气海,与肾脉相通,人有生
之初,先生命门,胞系在脐,故气海、丹田,实为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根本,故灸而效。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八\论厥类中风

<篇名>华佗救阳脱方

属性:用附子一个,重一两,切作八片,白术、干姜各五钱,木香二钱,同煎,先用葱
白一握,炒熟熨脐下,次候药冷,灌服,须臾又进一服。
有妇人先胸胁胀痛,后四肢不收,自汗如雨,小便自遗,大便不实,口紧目 ,饮
食懒进十余日,或以为中脏甚忧。立斋视之,曰∶非也。若风既中脏,真气既脱,恶
症既见,焉能延至十日,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诊其脉左三部洪数,惟肝尤甚,乃
知胸乳胀痛,肝经血虚,肝气否塞也。四肢不收,血虚不能养筋也。自汗不止,血热津
液妄泄也。小便自遗,肝经热甚,阴挺失职也。大便不实,肝木炽盛,克脾土也。连用
犀角散四剂,诸症顿愈。又用加味逍遥散调理而安,后因郁怒,前症复作,兼发热呕
吐,饮食少思,月经不止,此木盛克土而脾
不能摄血也。用加味归脾为主,佐以逍遥而愈,后每过怒或睡中手足搐搦,复用前药即
愈。
唐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欲脱,群医束手相视,许胤宗曰∶此铒汤药无及矣。即
以黄 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腾腾如雾熏蒸之,是夕语,更药之而起。
有人平居无疾,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事,目闭不开,口噤不言,或微
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出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
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冒亦名血厥,
妇人多有之。厥有阴阳,阳厥补阴,壮水之主,阴厥补阳,益火之源。
阳气衰之者。阴必凑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宜六物附子汤。阴气衰
于下,则阳凑之,令人足下热,热甚则循三阴而上逆,谓之热厥,宜六味地黄丸。肝藏
血而主怒,怒则火起于肝,载血上行,故令血菀于上。血气乱于胸中,相薄而厥逆,谓
之薄厥,宜蒲黄汤,诸动属阳,故烦劳则扰乎阳,而阳气张大,劳火亢矣。火炎则水干
精绝,是以迁延至夏,内外皆热,水益亏而火益亢,孤阳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
宜人参固本丸。五尸之气,暴淫于人,乱人阴阳气血,形气相离,不相顺接,故令暴厥
如死,名曰尸厥,宜苏合香丸。寒痰迷闷,四肢逆冷,名曰痰厥。宜姜附汤。胃寒即吐
蛔虫,名曰蛔厥,宜乌梅丸加理中汤。气为人身之阳,一有拂郁则阳气不能四达,故令
手足厥冷,与中风相似,但中风身温,中气身冷,名曰气厥,宜八味顺气散。
人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荡,喜怒交侵,况斫削多端,气血精神耗竭。
乌得而无暴脱暴死之症?故中风之症,因贼风虚邪之触而发者,不过十之一二,多
属内为气血两虚。气虚则阴血不长,阴衰则热极生风,虚风内战。神气外驰,因而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