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春升之气,同出而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
肝,故阳气闭塞,地气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东垣补中益
气汤主之。有因心气虚实不调,虚则不能治其阳,下与阴交,实则恃阳强而与阴绝,
《经》曰∶至阴虚天气绝是也,宜以补心丸加减主之。更有地气冒明者,或忧愁不解,
阴气闭塞,不与阳通,或内外湿饮痞膈,其气不得升降,而耳中赤浑浑烹烹者,宜以升
阳除湿之剂主之。然以阴精阳气而论,则耳目二窍,阴精主之。阴精主者,贵清凉而恶
烦热。阳气主者,贵温暖而恶寒凉。洁古老人尝有是论,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温补也!
《仁斋直指》云∶肾通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得听斯聪矣。故能
调养得所,气血和平,则其聋渐轻。若不知自节,日执劳烦,不禁欲,不戒性,不戒
酒,乃爆炙浓味,虽服药无效也。
又有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不可
专作火与外邪。凡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真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火实
也。昔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君
虚损服之,易不观易之,坎为耳痛,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
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
已着病症矣,竞饵之而愈。
人身有九窍,阳窍七,耳目口鼻是也。阴窍二,前后二阴是也。阳气走上窍,若下
入阴位,则有溺泄腹鸣之候;阴气走下窍,若上八阳位,则有窒塞耳鸣之候。高年之
人,肾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浮赵上窍,窍内有声如蛙鼓蚊锣,是
以外入之声,与内声相混,听之不清,至年迈阴气内竭,不能上通,而失听斯聪矣。非
若少壮之人,浊阴遮蔽其窍,外声不得内人,故用菖蒲、麝香,透气导达为事也。故
治高年逆上之气,全以磁石为主,取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黄龟胶群阴之药佐
之,更助五味子山茱之酸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而不上触于阳窍,由是空旷无碍,
耳之受声,犹谷之受响,故耳之妙用,全在虚而能受也。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六\方脉耳病合参

<篇名>固本耳聪丸

属性:治心肾不足,诸虚耳聋。
熟地(四两,焙) 柏子仁(焙,去油) 人参(一两,焙) 石菖蒲(五钱,蜜酒拌,
焙) 远志肉(甘草炙,一两,焙) 五味子(七钱) 白茯神(一两,人乳拌炒) 山药(二
两,炒黄) 为末,蜜丸,早晚食前食远,白汤各服三钱。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六\方脉耳病合参

<篇名>通气散

属性:治暴怒气闭肿胀。
茴香 石菖蒲 人参 延胡索 陈皮 木香(各一钱) 羌活 僵蚕 川芎 蝉蜕(各五
钱) 穿山甲(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为末,酒调服。
治耳痛不可忍者,用磨刀铁浆滴入耳内即愈,神效。
耳诸方俱前耳病门参看。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篇名>方脉鼻病合参

属性:鼻塞不闻香臭者,俗谓肺寒,而用解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多因肺经素有火邪,
故遇寒便塞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佐以通气之剂。如原无鼻塞旧症,但一时偶感风寒
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之。然气虚之人,气弱不能上升,则鼻塞
滞,所谓九窃不通,肠胃之所生也,多服补中益气汤自通。
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亦挟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
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
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升于面,而走空
窍,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谓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
胃,则生发之气弱,而营运之气不能上升,乃邪塞空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治法
宜养胃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则通矣。然《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
肺窍也。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若因卫气失守,寒邪客
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以不闻香臭矣。《经》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
肺有病,鼻为不之利也。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胃气,
使心肺之气,得以交通,则鼻利而香臭闻矣。
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