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则悲。并肾则恐。
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五液。心 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 筋。此五久劳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 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故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
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 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 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 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以上俱见素问宣明五气论血气形 志论两篇中)
条列事类。以整饬出之是经文定律也。文境平正博大绝人攀跻。前三节自是题中正义形志。以下亦用针者。所必讲 也。故类聚之。
<目录>卷十二<篇名>岁露论第七十九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之发也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 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日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 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也。卫气之行风府也。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 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早也。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
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
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即其腑也。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
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此论疟而 映带风字是客笔)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
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患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 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 。( 义当同翕)
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 纵。腠理开。毛发残。 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者何也。
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 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黄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 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然此一夫之论也。(此风之 乘虚而入非天行之时病也与九宫八风篇义同在本篇仍是主中宾)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
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 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 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
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 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
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
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