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伤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为阳。西北阴方,故天不足西北,地为阴,东南阳方,故地不满东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犹人之有耳目 口鼻,故耳目之左明于右,以阳胜于东南也。水火金木,地之四体,犹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强于左,以 阴强于西北也)。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从表,阳也,而本于阴水之属,故以天地之雨应之。雨虽属阴,非天之阳 气降,则不雨也。知雨之义者,知汗之故矣);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气为阳,阳胜则气逆喘急,如天地之疾风,
阳气鼓动也)。
《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子、午、卯、酉,天之四正也,平旦至日中,自卯 至午也;日中至黄昏,自午至酉也∶合夜至鸡鸣,自酉至子也;鸡鸣至平旦,自子至卯也。以一日分四时,
则子、午当二至,卯酉当二分,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也)。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以表里言);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以前后言);言人身 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皆为阳(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
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老子曰,负阴而抱阳,是以腹为阳、背为阴也。《内经》乃以背为阳、腹为 阴,何也?邵子曰∶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然则老子之说言天象也,《内经》之说 言地象也,况阳经行于背,阴经行于腹,人身脏腑之形体,本为地象也,第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圆二图,其义显 然,夫圆图象天,阳在东南,方图象地,阳在西北,可以洞然无疑矣。心肺为背之阳,肝脾肾为腹之阴,何也?
心肺在膈上,连近于背,故为背之二阳脏。肝脾肾在膈下,附近于腹,故为腹之三阴脏。然阳中又分阴阳者,
心象人身之日,故为阳中之阳;肺象人身之天,天体虽阳,色玄而不自明,包藏阴德,比之太阳有间;故肺为阳中 之阴。阴中又分阴阳者,肾属水,故为 阴中之阴;肝属木,故为阴中之阳;脾属坤土,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目录>卷上\二、阴阳<篇名>六十四卦、方圆二图属性:圆图象天,干居东南,坤居西北。
方图象地,干居西北,坤居东南。
\r方圆图\pt14a1.bmp\r \r六十四卦图\pt14a2.bmp\r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明人生全赖乎阳气 也。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者,故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体本黑,得日乃明。
此天运当以日光明也。太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显有象之神明,离之阳在外也。太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 水中,涵无形之元气,坎之阳在内也。天之营运,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 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厘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营运,血何由生,食何由化,
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
惟此节发明天人大义,最为切要,读者详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主内守,阳主外护,
阳密于外,则邪不能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不和者,偏也,偏于阳;若有春而无秋;偏于阴,若有冬而无夏。
和之者,泻其太过,补其不足,俾无偏胜,圣人之法度也)。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密则阴固,阳强而 亢,岂能密乎?阴气被扰,将为煎厥而竭绝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 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五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岐伯本论东南阳方,其精降下而多夭,西北阴 方,其精向上而多寿。余尝广之,此阴阳之至理,在人身中者亦然。血为阴,虽肝藏之,实肾经真水之属也。水 者,先天之本也。水旺则阴精充而奉上,故可永年,则补肾宜急也。气属阳,虽肺主之,实脾土饮食所化也,土 者,后天之本也。土衰则阳精败而下陷,故当夭折,则补脾宜亟也。先哲云,水为天一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千 古而下,独薛立斋深明此义,多以六味地黄丸壮水,为奉上之计,兼以补中益气汤扶土,为降下之防,盖洞窥升 降之微,深达造化之旨者欤)。
愚按∶医经充栋,不越于阴阳。诚于体之脏腑腹背、上下表里,脉之左右尺寸。浮沉迟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