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去,而痰仍在。
即有咳逆烦渴,舌赤喜饮,慎勿据投寒凉,亦勿再服姜、
附。宜用《金柜》麦门冬汤加乌梅、白芍,合甘酸化阴,和
胃生津,协合阴阳之法。
前用平补后,已示销兵牧(4)马,偃武崇文之意,
R后纵有顽痰留积经络,但宜甘寒助气开导,不宜辛
辣,助热壅塞。盖辛热在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6)
何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药存,转生他患,漫无宁宇。此
八难也。
以上八则,喻昌先师所论阴症病形,并用药次序,皆并
(1)不:此前(医门法律-阴病论)有"怠缓"二字。
(2)巳:此前(医门法律・阴病论)有"阳出早"三字。
(3)沥:此后(医门法律・阴病论)有"一切纵凉"四字。
(4)牧:文光书局本、(医门法律,阴病论)均作"放"。
(5)毒:此居(医门法律,阴病论)有"阳既安堵,即宣休养其阴"十字
井有条,头头是道,非深得仲经心法之妙,乌能话至理哉!
予按阴症,六脉已绝,本为必死之候。若服四逆回阳等
药,而病机渐转,脉断转续,斯为阴邪渐退,阳气渐复,病
虽未全,已成有望。若其脉忽见洪大,沈后无神,此名暴
出,最属不宜。更兼胸腹不爽,气逆不平,或泄泻未止,是
乃必死之候。如欲用药,勉以大剂参、附,或景岳附子理阴
煎加茯苓、五味,俾命门所存一线之阳,不致奔越,服后倘
得脉静气平,腹宽嗜寝,便有生机,否则虽有神丹,莫可挽
回。然此不惟阴症如是,即一切杂症,但见脉绝肢冷之后,
而脉忽然暴出者,切宜细审,勿以脉既续,而视为无事,医
者详之,又有伤寒初起,亦脉先伏而后湿出者,其形反要洪
大浮滑,方为合例,若细小短涩者,均非所宜也。何则?伏
而后湿,与绝而后暴出者不同,盖凡伏脉,必尺泽中实而有
肉,以手按之,推筋者骨而乃得见,此因邪气郁遏,脉络失
宜,而致内伏。若是绝脉,必尺泽中空而无肉,轻手按之,
即着筋骨,全无内气,此因气脱血遏,脉不通流,而致断
绝。故辨脉之伏与绝,总以尺泽中有肉无肉分之,最为的
当,亦勿错误。
凡人房欲之后,少腹作痛,俗谓之风,其实即阴
症也。盖男女交媾,恣情纵欲,此正精气大泄,元海
顿空,急宜屏息敛气,把守关元,则龙窟虽空,相火
尚强,寒犹可御。若仍心旌摇漾,情帜迷煽,不克自
禁,致令身中阳气百节弛张,则寒邪乘隙而入也。凡
寒自下而受者,先犯厥阴,继及少阴,又侵太阴,自
上而受者,先犯太阴,继而少阴,又侵厥阴。夫厥阴
者肝也,其经循毛际,绕阴器,入少腹,布胁贯膈,
循喉结舌,故寒邪入之,肝络遂滞,气结不行,以致
少腹病痛,痛引阴中,攻及胸腕,口吐涎沫,四肢逆
冷,指甲青晦,身如被杖,甚至舌出数寸而死。死后
肢体皆青,不识者竟以风名之。风本东方甲乙木,其
色青,因之以讹传讹,都谓之风,实系寒中厥阴为病
也。盖厥阴为三阴之里,五脏中至深至极之处,每有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者。至于用药大略,原有姜,附
之辛热,大剂服下,可以寒复阳,然邪深入厥阴,
又非一味辛热所能霍然者也。务在苦以泄浊,辛以通
阳,庶可骤效。予遇是症,每用当归四逆汤,复入川
拣、小茴,薤白,两头尖,一服即愈。俟痛止,再宜
姜,附,苓,甘,少佐苦辛调理而安。如少腹痛甚,
恐药力不胜,外以葱慰艾炙,顷刻见效。若治非其
法,迁延时日,误人性命,故不巨哉。
附方
二划
人参固本汤: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
人参芍药汤:未详
人参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
大枣,人参
十四味大建中汤:炙黄祗,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
草,制半夏,当归,白芍,熟地,川穹,麦冬,肉苁蓉 附
子,肉桂,生姜,大枣
三划
三甲散:炙鳖甲,炒山甲,蝉蜕,僵蚕,锻牡
蛎,瘤虫,当归,白芍,甘草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
小续命汤:防风,桂枝,麻黄,杏仁,川芎,白芍,人
参,炙甘草,黄芩,防己,附子
小温中丸: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炒神曲
生香附,炒苦参,妙黄连,醋妙针砂
小半夏汤:半夏 生姜
大黄附子汤:大黄 附子 细辛
四划
牛黄丸: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山栀,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