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96-儒门事亲-第29页

为治。
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 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 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 用此五法也。热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淬针、HT 熨 汤而汗之;寒在内者,以热食温剂平之。寒可以治热,热在外者,以清房、凉榻、薄衣,以 清剂汗之;热在内者,以寒饮、寒剂平之。惟逸可以治劳,《经》曰∶劳者温之。温,谓温存而养 之。今之医者,以温为温之药,差之久矣!岐伯曰∶“以平为期”。亦谓休息之也,惟习可以治惊。
《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此九者,《内 经》自有至理,庸工废而不行。
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 喜、怒、悲、惊、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
二者亦以平心为主。
今之医者,不达此旨,遂有寒凉之谤。群而聚HT 之,士大夫又从而惑之,公议何时而定耶?
昔余治一书生,劳苦太过,大便结燥,咳逆上气,时喝喝然有音,唾呕 鲜血。余以苦剂,解毒黄连汤加木香、汉防己,煎服,时时啜之;复以木香槟榔丸,泄其逆 气,不月余而痊。
余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结者。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 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余又尝治 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又尝以酸枣仁丸,治人多忧。
以白虎汤,不计四时,调理人之暑。余又以无忧散,泻人冬月得水中之寒痹,次以麻黄汤,
数两作一剂,煎之枣姜,热服汗出而愈。如未愈者,以瓜蒂散涌之,以火助其汗,治寒厥亦然 。余尝治大暑之病,诸药无效,余从其头,数刺其 ,出血立愈。余治此数者,如探囊。然 惟劳而气耗,恐而气夺者,为难治。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 泄不已。杨初未对病患,与众人谈日月星辰缠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
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 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 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 惧胜喜。此二人可谓得玄关者也。然华元化以怒郡守而几见杀;文挚以怒齐王而竟杀之。千万 人中,仅得一两人,而反招暴祸。若乃医,本至精至微之术,不能自保,果贱技也哉?悲夫!
<目录>卷三<篇名>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属性:八卦之中,离能 物;五行之中,惟火能焚 物;六气之中,惟火能消物。故火之为用,燔木则消而为炭;焚土则消而为伏龙肝;炼金则 消而为汁; 石则消而为灰;煮水则消而为汤;煎海则消而为盐;干汞则消而为粉;熬锡则 消而为丹。故泽中之潦,涸于炎晖;鼎中之水,干于壮火。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 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 燔灼脏腑,而津液竭焉。故入水之物,无物不长;入火之物,无物不消。夫一身之心火,甚 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则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 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而不已,则消 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问》有消瘅、消中、消渴、风消、膈消 、肺消之说。消 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
故消瘅者,众消之总名;消中者,善饥之通称;消渴者,善饮 之同谓。惟风消、膈消、肺消,此三说,不可不分。风消者,二阳之病。二阳者,阳明也。
阳明者,胃与大肠也。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 成隐曲之事。火伏于内,久而不已,为风所鼓,消渴肠胃,其状口干,虽饮水而不咽,此风 热格拒于贲门也。口者,病之上源,故病如是。又《经》曰∶二阳结,谓之消。此消乃肠胃之消也 。其善食而瘦者,名曰食 ,此消乃肌肉之消也。膈 消者,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王太 仆云∶心肺两间中有斜膈膜,下际内连横膈膜。故心移热于肺,久久传化,内为膈热消渴而 多饮者,此虽肺金受心火之邪,然止是膈消,未及于肺也。故饮水至斗,亦不能已。其渴也,其状 多饮而数溲,或不数溲变为水肿者,皆是也。此消乃膈膜之消也。肺消者,心移寒于肺,肺 主气,《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之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为常也。《灵枢》亦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今心为阳火,先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