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 贲,两胁 为息贲。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
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
故予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大 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予尝以独圣散吐肥气,
疑 之以降火之药调之。又尝治痞气,万举万全,先以瓜蒂散,吐其酸苦黄胶腥腐之物三、二升 ,次以导水、禹功,下二、三十行,末以五苓淡剂等药调之。又尝治息贲,用瓜蒂散,不计 四时,置之燠室中,更以火一炉,以助其汗,吐、汗二法齐行。此病不可逗留,久则伤人。又尝治贲豚 ,以导水通经,三日一下之,一月十下,前后百行,次用治血化气磨积之药调之。此积虽不伤人 ,亦与人偕老。
若六聚之物,在腑属阳而无形,亦无定法。故此而行之,何难之有?或言余 之治积太峻。予曰∶不然。积之在脏,如陈茎之在江河。且积之在脏,中 间多着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陈 茎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湾洄薄之地。遇江河之 溢,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其碎着之积,已离而未下。
次以散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惟坚积不可用此法,宜以 渐除。《内经》曰∶坚者削之。今人言块癖是也。因述九积图,附于篇末,以俟来 哲,知余用心独苦久矣,而世无知者。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
酒积,目黄口干,葛根、麦 之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
痰积,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类,甚者瓜蒂、藜芦。
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术之类,甚者甘遂、蝎梢。
水积,足胫胀满,郁李、商陆之类,甚者甘遂、芫花。
血积,打扑肭瘀,产后不月,桃仁、地榆之类,甚者虻虫、水蛭。
肉积, 瘤核疠,腻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 九积皆以气为主,各据所属之状而对治之。今人总此诸药,并为一方,曰∶可治诸积,大谬 也!吾无此病,焉用此药?吾无彼病,焉用彼药?十羊九牧,何所适从?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目录>卷三<篇名>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二十三属性:病派之分,自巢氏始也。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也。何者?老子曰∶少则得,多 则惑。且俗谓噎食一证,在《内经》苦无多语,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谓大肠、
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 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
谓胃为水谷之海,日受 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 ,亦明矣。岂非三阳俱结于下,广肠枯涸,所食之物,为咽所拒。纵入太仓,还出咽嗌。此 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岂不晓然?又《气厥论》云∶ 肝移寒于心为狂膈中阳气与寒相搏,故膈食而中不通,此膈阳与寒为之也,非独专于寒 也。《六节脏象》又云∶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王太仆云∶阳盛之极,故膈拒而食不得入。
《正理论》曰∶格则吐逆。故膈亦当为格。
后世强分为五噎,谓气、忧、食、思、劳也。后又分 为十膈五噎。其派既多,其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必遽然也。初,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胃风欲吐,
医氏不察本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茇未已,胡椒继之。虽曰和胃 ,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设如伤饮止可逐饮;设如伤食,止可逐食。岂可言虚,
便将热补?《素问》无者,于法犹非。素热之人,三阳必结,三阳既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 ∶胃寒不纳。燔针钻肉,炷艾灼肌,苦楚万千。三阳热结,分明一句,到了难从。不过抽薪最 为紧要,扬汤止沸,愈急愈增。岁月弥深,为医所误。人言可下,退阳养阴。张眼吐舌,恐 伤元气。止在冲和,闭塞不通,经无来路,肠宜通畅,是以鸣肠。肠既不通,遂成噎病。
世传五噎宽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乌。今予既斥其方,信乎与否,以听后贤。或云 ∶忧恚气结,亦可下乎?余曰∶忧恚磐礴,便同火郁,太仓公见此皆下。法废以来,千年不 复。今代刘河间治膈气噎食,用承气三汤,独超近代。今用药者,不明主使,如病风狂嘻嘻 ,不及观其效,犹昧本原,既懒问咨,妄兴非毁。今予不恤,姑示后人。用药之时,更详轻 重。假如闭久,慎勿陡攻,纵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之,关扃自 透。其或咽噎,上阻涎痰,轻用苦酸,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 导,始终勾引,两药相通,结散阳消,饮食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 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