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亦主风。)
芒种五月节。指丙(丙属火。主热。配小肠。又兼水化。主寒。)
夏至五月中。指午。(午属火主暑气配心。)
小暑六月节指丁。(丁属火。主暑气。配心。又兼木化。主风。)
大暑六月中指未。(未为太阴湿土之气。配肺。此亦直格中之说。愚谓未为阴土。主湿配脾。)
(琥)按以上夏三月人病伤寒。当由暑热风湿之气居多。惟五月节斗指丙。丙从辛化而生寒。其病者终以寒为标。
热为本。至于地之二气。少阴君火。终于立夏四月节。其时之病。多风热。三之气。太阴湿土。正当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之时。其时之病。多风热暑湿。四之气。少阳相火又起于大暑六月中。故其时之病纯是湿热。但以寒为名也。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坤属土。主湿气。位居西南不配脏腑)
处暑七月中。指申。(申为少阳相火之气。主大热配胆。此直格中之说。愚谓申为阳金。主燥配大肠。位居于西。以 其与寅相冲。寅中有丙火之气。故主大热。)
白露八月节。指庚(庚属金。主燥气。配大肠)
秋分八月中。指酉。(酉为阳明燥金之气。配胃。此亦直格中之说。愚以酉为阴金。主燥。配肺位居正西。)
寒露九月节。指辛(辛属金。主燥气。配肺。又兼水化。主寒。)
霜降九月中。指戌。(戌为太阳寒水之气。配膀胱。此亦直格中之说。愚以戌为阳土。主湿。配胃。以其与辰相冲。
辰中有癸水之气。故又主寒。)
(琥)按以上秋三月人病伤寒。当由燥热湿三气居多。惟九月中寒气已甚。然其病。亦兼燥气与湿。至于地之四气。
少阳相火。正当立秋处暑白露之时。五之气阳明燥金。又当秋分寒露霜降之令。乃知秋病多燥热。如认以为寒误矣。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干属金。主燥气。位居西北。不配脏腑。)
小雪十月中。指亥(亥为厥阴风木之气。配肝此直格中之说。愚以亥为阳水。主寒。配膀胱。以其中有甲木之气。
故又主风。)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壬属水。主寒气。配膀胱。又兼木化。主风。)
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子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暑配肾。此亦直格中之说。愚以子为阴水。主寒配肾。以其冲动午火。
故又主暑气。)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癸属水主寒气配肾又从火化。故主热。)
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丑属土。主湿气。配脾。)
(琥)按以上冬三月人病伤寒。当由风寒之气居多。然地之五气。阳明燥金。终于立冬十月节。其病多燥。燥亦风 热。从木火也。惟地之终气。太阳寒水。正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之时。其时为正伤寒。然细推小雪十月中。斗指亥其兼 气主风。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其化气亦主风。冬至十一月中。其冲气主暑。小寒十二月节。其化气又主热。乃知其时之 病。又兼风热。至大寒十二月中。厥阴风木之气复起。况斗柄又指丑。丑为湿土。人病风湿。在所不免以是知冬月之正 伤寒。亦不专于寒也。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按以上正文。
今仲景全书中。列于阴阳大论云云前。伤寒准绳中。序之于皆当按斗历占之之下。诸家注伤寒论。遂删此段正文。殊为 脱略。愚今纂注之于伤寒例首。从全书也。)
(琥)总按上时节气候决病法。此仲景伤寒论一部纲领。以故为例之首。至王叔和反以脉法列于前者。此撰次之僭 也。推前人立法之意以伤寒一证。寒邪之气。自外而伤于人。则人在气交之中。同是受寒。当分四时之不同。盖春之寒。
必兼温气而至。夏之寒。必兼暑气而至。秋之寒。必兼燥气而至。长夏四季之寒。必兼湿气而至。惟冬之寒为正寒。正 寒之气。其时病者。不能即解。寒不解则热愈深。三时之寒为暴寒。暴寒之气其时病者易于解散。寒易散。故其热有重 有轻。
大抵病兼异气。必因乎时。药有异宜。亦因乎时。即如一人。于冬月患病。其初伤大寒之气。既病一二日后。寒气 忽解。天道大温。则病患之气。亦随时而异。用药之道。不无少差。所以伤寒之称。一名时气。知时知气。斯医之为道。
可判然于胸中矣。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按内经有阴阳应象大论。其中无 春夏秋冬四语。想此是仲景自立之论。而叔和又参以己意之辞。内经本论中语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风。愚以仲景所云温和者。即是风气。其令为春而主生。云暑热者。即是暑气。其令为夏而主长。云清凉者。即是 燥气。其令为秋而主收。云冷冽者。即是寒气。其令为冬而主藏。其不言湿气者。已具于四季之中。而生长收藏之道备 焉。故云四时正气之序。此论仲景实本内经之意。所以王氏直序为阴阳大论云云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此承上文而言。冬气冷冽而为寒。则其令主 藏。养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