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虚也。
【目】鳌按。吐利烦躁。是阴邪入于合。而不得从阳以出乎外也。干呕者。呕而无物。胃虚也。
吐涎沫。胃寒也。食谷欲呕。谷气入于胃。即拒之而出。亦胃寒也。得汤者。即吴茱萸汤也。服之
反剧。以上焦有痰饮。俟呕尽自愈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
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张元素曰。或谓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皆为少阴下利而设。
除用姜附相同。其余之药。俱各殊异。何也。盖病殊则药殊。夫少阴下利。寒气已甚。非姜附不治。
然下利之理无殊。而兼有之症不一。用药故不同耳。如白通用姜附以散寒止利。加葱白以通调阳气。
若利而干呕烦者。寒太甚。内为格拒。姜附非烦者之所宜。必呕而不纳。加人尿猪胆汁于白通汤中。
候温冷服之。二味皆咸苦性寒。是以纳而不阻。至其所。则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真武治少阴二三
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故多或为之症。夫水气者。寒湿也。
肾主之。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蓄。为腹痛。寒湿内甚也。肢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
自下利者。湿甚而水谷不能别也。经曰。脾恶湿。甘先入脾。苓、术之甘以益脾逐水。湿所胜。平
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小青龙症。亦为有水气。
故多或为之症如真武也。通脉四逆。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里寒。身
热恶寒而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能相通。与通脉四逆以散阴通阳。或为症。
根据法加减。以上四症。俱云下利。而兼有或为症。是以用药大同小异也。或谓白通用附子凡四症。
惟真武一症熟用。余皆生用。何也。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非干姜佐之不可。熟用则益阳除湿。惟
生姜相辅为宜。干姜辛热。故佐生附。生姜辛温。少资熟附之功。佐使之妙。无出此理。然白通等
汤。以下利为重。其真武症。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耳。盖风湿寒湿。大概颇同。如太阳
桂枝附子汤。治寒湿相搏。附亦用熟。仍用生姜佐之。其生熟之用。轻
重之分。无过此理也。
【纲】仲景曰。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
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柯琴曰。下利而热渴。下焦虚不能制水也。咳呕烦渴。肾水不升也。下利不眠。心火不
降也。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主此汤。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呕而咽中痛。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鳌按。首条下利。肾元虚也。次条呕逆。肾火冲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
散主之。
【目】朱肱曰。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
亦有表热者。名晚发热。用麻黄、细辛辈发汗。终不成少阴症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冷。亦
有内热者。故用四逆散也。汤用干姜、附子。而散则主热症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柯琴曰。此症阳回利止。是水谷已竭。无物更行。头眩而时时自冒。清阳之气已脱也。



<目录>卷十四・少阴经症

<篇名>便脓血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朱肱曰。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宜四逆汤、
理中汤、白通加附子汤、四逆加薤白散。挟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液垢腻。宜
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丸。三黄熟艾汤。治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
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宜服此。除热止利。薤白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
症。悉皆主之。湿毒瓦斯甚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
汤。
柯琴曰。本症与真武大同。彼以四肢沉重疼痛。为有水气。此便脓血。是为有火气矣。此方不
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盖土得其养。则火退位也。水归其职。则腹痛自除。脓血自清。小便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