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80-伤寒论类方-第20页

子汤(五)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按∶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 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 亦异,彼编入桂枝汤类,此编入理中汤类,细思之各当其理,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后人何得以古 方,轻于加减也。
<目录>卷三\理中汤类·十一<篇名>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六)
属性: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附术并力,则逐水之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即前桂枝附子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观 此条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附子能劫阴气。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则身重。不呕不渴,湿而兼寒。脉浮虚而涩 者,内外之阳俱虚。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生肠胃之津液。
<目录>卷三\理中汤类·十一<篇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七)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 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亦阳虚而动肾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轻者,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
<目录>卷三\理中汤类·十一<篇名>芍药甘草附子汤(八)
属性: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加芍药,即有和阴之意,亦邪之 甚轻者。
<目录>卷三\理中汤类·十一<篇名>桂枝人参汤(九)
属性: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 ,纳桂,更煮取三升,桂独后煮,欲其于治里症药中,越出于表,以散其邪也。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下之太早又多。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邪陷入里。心下痞硬,邪在上 焦,犹属半表。表宜桂枝。里宜余四味。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必数下之后,而现虚症,故虽协 热而仍用温补。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篇名>赤石脂禹余粮汤(一)
属性:《论》中有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疑即此为丸。
赤石脂(碎) 禹余粮(碎,各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二石同煎,方中 绝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一误再误。医以理中与 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下药太过,则大肠受伤。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以涩治 脱。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分其清浊,则便自坚。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篇名>炙甘草汤(二)
属性:又名复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麦门冬(半斤,去心)
阿胶(二两)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 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脉来缓而时一止复来,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曰∶“代”。几动 一息亦曰∶“代”。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心动悸,心主脉,脉之止息,皆心气不宁之故。
炙甘草汤主之。此治伤寒邪尽之后,气血两虚之主方也。
《活人书》云∶阴盛则结,阳盛则促。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篇名>甘草干姜汤(三)
属性: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篇名>芍药甘草汤(四)
属性: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以 上俱似桂枝症。脚挛急,里虚之象,只此一症,决非桂枝症矣。凡辨症,必于独异处着眼。反与桂枝汤,
欲攻其表,此误也,